责任单位:省水利厅、信阳市政府。
协办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
责任市县:信阳市有关县(区)政府。
(10)前坪水库。前坪水库的建设应不改变许昌市原有城市供水规模,在此基础上充分论证对颍汝干渠输水量的影响。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325平方公里,总库容6.1亿立方米。建设期限:2016年至2020年。主要建设内容:大坝主坝、右岸副坝、左岸溢洪道、泄洪洞及电站。力争2015年完成项目前期工作,2016年开工,2020年前建成。
责任单位:省水利厅。
协办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
责任市县:各有关省辖市和县(市、区)政府。
(11)重点河道治理。对贾鲁河、北汝河、惠济河、新运河、汝河、包河、天然文岩渠、白露河、潢河、金堤河干流二期工程、卫河等11条骨干河道进行治理,防洪标准提高到10年至20年一遇,除涝标准达到3年至5年一遇。解决约2万平方公里范围的防洪除涝问题,保护耕地面积约3000万亩。建设期限:2011年至2020年。力争2011年完成贾鲁河和汝河河道治理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2015年完成治理任务;力争2020年前完成其余9条河道治理任务。
责任单位:贾鲁河河道治理的责任单位是省水利厅,其余10条河道治理的责任单位是流经地省辖市政府。
协办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电力公司。
责任市县:各有关省辖市和县(市、区)政府。
2.基本农田建设。
(1)中低产田改造。在粮食生产核心区95个县(市、区)改造中低产田5000万亩。建设期限:2009年至2020年。主要建设内容:新打配套机电井23万眼,避开地下水超采严重地区,加大地下水超采区的限采、禁采、压采力度,落实各项灌溉节水、雨洪补源等措施,遏制水位持续下降和超采区范围扩大,修复配套农田机井17.3万眼;田间配置管网16.3万公里,修建拦蓄水源7618处,修建泵站7618套;新修渠道11万公里,衬砌渠道3.1万公里;配套各类建筑物106万座;新建、完善、更新农田林网3560万亩。到2010年,累计改造中低产田302万亩;到2012年,累计改造中低产田605万亩;到2015年,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355万亩;到2020年,完成50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任务。
责任单位: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协办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环保厅、电力公司、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省农机局。
责任市县:各有关省辖市和县(市、区)政府。
(2)高产稳产田建设。在粮食生产核心区89个县(市、区)建成2260万亩高产稳产田,建设期限:2009年至2020年。主要建设内容:完善田间工程设施,平整土地,新修或整修机耕路及田间路,完善田间林网,配套完善渠灌区排灌末级渠系,在井灌区打井并配套,铺设地埋管;配置地力与墒情监测设施设备等。通过配套完善粮田基础设施,提高基础地力,改善耕地质量与生态条件,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和技术承载能力,建设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到2010年,建设高产稳产田196.85万亩;到2012年,累计建设600万亩;到2015年,累计建设1200万亩;到2020年,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厅、水利厅。
协办单位:省财政厅、环保厅。
责任市县:各有关省辖市和县(市、区)政府。
(3)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在粮食生产核心区95个县(市、区)实施基本农田整理工程、坡耕地改造整治工程、煤炭基地土地复垦及集体建设用地整治工程等三大工程,整理规模2095万亩。建设期限:2009年至2019年。主要建设内容: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到2010年,完成200万亩建设任务;到2012年,累计完成600万亩建设任务;到2015年,累计完成1200万亩建设任务;2020年,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责任单位:省国土资源厅。
协办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环保厅、农业厅。
责任市县:各有关省辖市和县(市、区)政府。
(4)测土配方施肥。在粮食生产核心区95个县(市、区)实施。建设期限:2010年至2017年。建设规模:建设1个省级耕地质量监测与信息管理中心,15个市级耕地质量监测分中心,95个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主要建设内容:开发省、市耕地质量监测信息系统;维修化验室;配备计算机服务器、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数字化仪、实验室仪器设备、数据处理分析系统、信息采集发布系统、耕地地力肥效及墒情监测仪器设备及样品采集车等11493台(套);施肥专家系统终端(触摸屏)3200个;建设950个耕地质量标准化监测点,监测点内进行农田整治、田间灌溉设施配套等。2010年建设15个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150个耕地质量标准化监测点;到2012年,累计建设45个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450个耕地质量标准化监测点;到2015年,累计建设1个省级耕地质量监测与信息管理中心,15个市级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82个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820个耕地质量标准化监测点;到2017年,完成95个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的建设任务。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
协办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
责任市县:各有关省辖市和县(市、区)政府。
(5)农田林网。在粮食生产核心区83个县(市、区)实施。建设期限:2010年至2020年。主要建设内容:新建农田林网1538.71万亩,完善提高农田林网1107.33万亩,更新农田林网3030.63万亩,折合片林283.83万亩。林网树种多样化、乡土化,逐步建立稳固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农田林网、农林间作控制率达到95%以上,提高农田防护林的综合防护能力,防止土壤沙化现象发生。其中:2010年新建农田林网600.2万亩,完善提高农田林网281.8万亩,折合片林44.1万亩;2011年至2012年新建农田林网938.51万亩,完善提高农田林网563.8万亩,折合片林75.11万亩;2013年至2015年完善提高农田林网261.73万亩,更新农田林网1100.63万亩,折合片林68.12万亩;2016年至2020年更新农田林网1930万亩,折合片林96.5万亩。
责任单位:省林业厅。
协办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业厅、国土资源厅、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责任市县:各有关省辖市和县(市、区)政府。
(6)农田机井配套工程。在粮食生产核心区8个省辖市的43个县(市、区)实施。建设期限:2010年至2020年。主要建设内容:将20.87万眼柴油机灌溉机井改建成电灌井并进行电力配套建设,解决1020万亩农田灌溉用电问题,实现机井电灌化。其中:2010年将0.57万眼柴油机灌溉机井改建成电灌井并进行电力配套建设,实现27.5万亩农田电灌化目标;2011年至2012年将4.3万眼柴油机灌溉机井改建成电灌井并进行电力配套建设,实现225万亩农田电灌化目标;2013年至2015年将6.91万眼柴油机灌溉机井改建成电灌井并进行电力配套建设,完成337.5万亩农田电灌化目标;2016年至2020年将9.09万眼柴油机灌溉机井改建成电灌井并进行电力配套建设,实现430万亩农田电灌化目标。
责任单位:省电力公司。
协办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水利厅、农业厅、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责任市县:各有关省辖市和县(市、区)政府。
3.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1)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在信阳、驻马店、周口、漯河等省辖市的23个县(市、区)实施。按照“宜涝则涝、宜排则排”的原则,合理控制地下水水位,除涝并防盐渍化。建设期限:2010年至2020年。主要建设内容:开挖、疏浚排涝干沟和撇洪沟2839公里,新建、重建、维修加固涵闸和节制闸709座,新建、重建、扩建、技改排涝泵站总装机3.1万千瓦,新建、重建、维修加固桥梁1287座。力争2012年完成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外资项目建设;到2020年,完成其余低洼易涝地治理任务。
责任单位:省水利厅。
协办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
责任市县:各有关省辖市和县(市、区)政府。
(2)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程。气象信息发布平台,围绕提高粮食安全气象防灾减灾与保障能力,建设河南省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保障工程。建设期限:2010年至2020年。主要建设内容:实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工程、农业气象保障信息服务工程和人工增雨防雹减灾工程。2010年实施农业气象灾害自动化监测网建设;建成10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开展乡镇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和天气雷达项目建设,完成100个乡镇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含标准化固定炮站)和1部数字化天气雷达建设。2011年至2012年实施气象卫星建设项目,新建1个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资料接收站;初步建成农业气象信息发布平台;建设4个主要产粮区农业气象示范基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立体作业网、通讯网和指挥系统建设;开展国家级人工增雨消雹效果评估基地和豫鲁皖苏跨省人工影响天气联合作业基地建设。2013年至2015年建成农业气象灾害自动化监测网;完成2部新一代天气雷达、2部数字化天气雷达建设;开展风廓线仪、雷电监测站建设;建立应急移动气象服务系统,提升突发农业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建成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完成人工影响天气立体作业网、通讯网和指挥系统建设,升级全省地面人工增雨实时监控指挥系统,建成国家级人工增雨消雹效果评估基地和豫鲁皖苏跨省人工影响天气联合作业基地。2016年至2020年完善农业气象灾害自动化监测网,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成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应对气候变化农业发展气象保障体系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保障工程建设任务并发挥效益。
责任单位:省气象局。
协办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水利厅、农业厅。
责任市县:各有关省辖市和县(市、区)政府。
(3)植保工程。在粮食生产核心区15个省辖市、95个县(市、区)建设15个市级农业预警与控制区域站、53个县级农业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95个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队。建设期限:2010年至2020年。主要建设内容:建设省级农作物监测预警与防控信息数字化中心,省级应急药品与施药器械库1500平方米;市级农业预警与控制区域站新建检验检测用房15000平方米、应急药品与施药器械库4500平方米、标准病虫观测场150亩,购置检验检测设备900台(套);县级农业预警与控制区域站新建检验检测用房53000平方米、应急药品与施药器械库26500平方米、标准病虫观测场530亩,购置检验检测设备2650台(套);购置病虫害统防统治设备1420套(批)。2010年建设8个县级农业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到2012年,累计建设20个县级农业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到2015年,累计建设38个县级农业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到2020年,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
协办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
责任市县:有关省辖市和县(市、区)政府。
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1)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在粮食生产核心区30个县(市、区)、1000个村修建40万米生态拦截沟,在2000个村修建1万个生态池塘。建设期限:2011年至2018年。主要建设内容:对稻田排水沟渠和乡村废弃池塘进行生态化工程改造,建设生态拦截沟和生态池塘,建成氮磷生态拦截型沟渠塘湿地系统,使之在原有排蓄水功能基础上增加对农田排水中所携带氮磷等物质的拦截、吸附、沉积、转化和吸收利用功能。2011年修建6万米生态拦截沟、1500个生态池塘;到2012年,累计修建成12万米生态拦截沟、3000个生态池塘;到2015年,累计修建成30万米生态拦截沟、7500个生态池塘;到2018年,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
协办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环保厅。
责任市县:有关省辖市和县(市、区)政府。
(2)农田面源污染监测体系。按照具有区域性监测功能的县级农田面源污染监测站建设标准,在15个省辖市建设15个县级农田面源污染监测站。建设期限:2011年至2014年。主要建设内容:配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主要仪器设备670多台,改扩建实验室3000平方米,购置试验台等。2011年在5个省辖市建设5个县级农田面源污染监测站;2012年在4个省辖市建设4个县级农田面源污染监测站;2013年在3个省辖市建设3个县级农田面源污染监测站,累计达到12个;2014年在3个省辖市建设3个县级农田面源污染监测站,累计达到15个,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