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2 五大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装备基地
广州南沙核电装备制造基地:重点支持东方电气广州出海口基地建设,形成年产5台套以上核岛重型装备和常规岛主要设备生产能力。
珠三角轨道交通产业基地:重点建设广州市(花都)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基地、广州南车(番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组装基地、江门城际动车组修造基地,形成年产200辆和谐型大功率机车和350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以及800辆城际动车组车辆能力。
二、汽车基地
广州汽车整车基地:以广汽集团、东风日产为龙头,形成年产汽车整车300万辆能力(包含兼并重组产能)。
深圳汽车整车基地:以比亚迪为龙头,深圳基地(仅限深圳本地)形成年产30万辆汽车能力。
佛山汽车整车基地:以一汽大众为龙头,形成年产汽车整车30万辆能力。
三、石化基地
惠州大亚湾石化基地:重点建设中海油炼化二期扩建项目,形成炼油能力2200万吨/年、乙烯能力200万吨/年。延伸建设丙烯酸及酯、ABS等中下游产业链项目。
揭阳惠来石化基地:重点建设中委合资南海(揭阳)石化超重油加工工程,形成炼油能力2000万吨/年。近期重点做好芳烃产业链的延伸工作。
湛江东海岛石化基地:重点建设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加快完善湛江东兴炼油配套能力,形成炼油能力2300万吨/年、乙烯能力100万吨/年。重点打造环氧乙烷、丙烯酸、碳四、芳烃等产业链。
茂名石化基地:重点建设茂名石化油品升级改扩建项目,形成炼油能力2000万吨/年、乙烯能力100万吨/年。重点打造苯酚/丙酮、碳五、塑料加工、橡胶加工等产业链。
四、钢铁基地
湛江钢铁基地:重点建设广钢环保迁建湛江项目,形成年产钢铁产能500万吨。大力发展钢铁石化循环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基地。
五、船舶基地
珠海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以修船起步,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着力发展大型造船。
广州龙穴大型修造船基地:形成年造船400万总吨以上的能力。
广州大岗船用配套基地:重点建设中船集团低速柴油机项目,形成500万马力/年能力。
|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生物、航空航天等领域,着力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十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面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家用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高电子元器件产品微型化、集成化和无害化水平,发展新型高端计算机产品,建设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加强干细胞、转基因、生物芯片、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等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支持发展以南药为主的现代中药产业以及高端医学影像诊断、放射治疗、医用电子仪器等临床诊断、治疗、康复医疗设备和用于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器官的再生型医用植入产品,培育发展海洋天然化合物大规模提取分离和规模化生产、制备工艺、质量控制技术等海洋生物技术,创建海水淡化、海水循环冷却技术产业化等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全球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积极打造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链,重点发展叶片、齿轮箱、电控系统等风能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新型硅基、多元化合物等薄膜太阳能电池及高效率的晶硅太阳能电池及生产设备等,适度发展以非粮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产业,建设中山大功率风力发电装备成套研发及制造基地和湛江、肇庆燃料乙醇生产基地。加快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需求侧管理等节能服务新机制,着力发展环保技术和装备。加快推进低空领域开放,发展通用飞机及公务机制造,建设珠海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积极推动军民合作,发展微小卫星应用技术和产品,打造国家级卫星应用产业基地。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新型化工材料、特种功能材料和高性能稀土材料。到2012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3%;2015年,达到26%,初步建成全球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带。
专栏3 十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广州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传输服务、数字内容创意和信息技术服务等。到2015年,基地电子信息产业收入超过4500亿元。
广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超算服务与应用,软件服务外包,通信、金融行业应用软件等。到2015年,基地软件收入超过500亿元。
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合成创新药物、海洋药物等。到2015年,基地生物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其中医药产业超过900亿元,医药产品出口超过15亿美元。
广州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改性塑料、信息用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和金属材料等。到2015年,基地新材料产品产值达到900亿元以上,培育1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
深圳国家软件出口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中间件和重点行业用嵌入式软件等,加快国家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深圳中心项目建设。到2015年,基地软件出口超过100亿美元。
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医疗器械、生物制药、中药和化学制药等。到2015年,基地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200亿元。
深圳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新兴高技术产业,到2015年三大产业产值达到6500亿元。
珠海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通用飞机制造、总装与维修、通用航空运营服务以及航空加工制造和材料等。到2015年,基地航空产业产值达330亿元,工业增加值为100亿元,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和水平一流的通用飞机产业基地。
珠海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文字处理软件及办公用套装软件、多媒体及游戏软件、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仿真及工业控制软件、各行业系统应用软件等。到2015年,基地年软件收入40亿元以上。
东莞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计算机及配套件、新型电子元器件、光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等。到2015年,基地信息制造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产值占全市产品出口总值48%以上。
|
--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重点发展家用电器、食品、造纸、纺织服装、建材、有色金属及制品、家具等产业,打造六大优势产业集聚区,在产业集聚区建设公共支持服务中心,引导和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推进优势传统产业百强项目建设。家电工业重点发展新型、节能、智能化家用电器,建设佛山、中山、东莞、珠海等珠三角地区高端产品生产基地和湛江经济型产品生产基地。食品工业重点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氨基酸系列产品、天然食品添加剂、天然果汁类饮料以及方便、营养、速冻食品等产品,完善食品产业链。造纸工业以加强环境保护为前提,推进纸及纸板产品向薄型化、高质量、多品种方面发展,重点建设东莞以包装纸板为主、江门银州湖以生活和文化用纸为主、广州南沙以新闻纸为主的三大纸制品基地以及湛江林浆纸一体化基地。纺织工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西装、时装、衬衫、休闲装、童装等系列服装产品,打造区域国际服装品牌,向上游延伸产业链,建设特种化纤产业基地。陶瓷工业以提高建筑陶瓷的研发和设计能力为主线,发展高技术陶瓷,打造以佛山、潮州等地为核心的陶瓷研发和设计中心。水泥工业按照等量淘汰的原则,支持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重点发展粤北、粤东、粤西三大水泥生产基地,水泥熟料年产能达到11000万吨。玻璃工业重点发展超薄、超厚、超白等优质浮法玻璃、智能玻璃、信息工业玻璃、汽车玻璃等性能优良、附加值高的产品,严格控制玻璃行业产能盲目扩张。有色金属及制品业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为主线,支持行业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强做大,在国外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投资建设铅锌、铜等主要有色金属矿产供应基地。“十二五”期间,优势传统工业重大项目新增投资3000亿元。到2015年,优势传统工业增加值达96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占传统工业增加值64%,形成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的产业集群,3个产值超千亿元的龙头企业。
专栏4 六大优势传统产业集聚区
家用电器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佛山南海、顺德、中山、广州南沙、湛江产业群,以及深圳、东莞两大出口加工区,形成年产2800万台电冰箱、8000万台空调器、1000万台洗衣机、11000万台微波炉的能力。
食品产业集聚区:制糖行业重点建设珠江三角洲炼糖和湛江制糖两大基地,提升产品质量;饮料行业重点发展运动饮料、茶饮料、果汁类饮料,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乐百氏、深圳益力、深圳怡宝等大型企业;焙烤行业重点发展天然、营养饼干以及低糖、无糖、低热量的月饼和保健糕点等;调味品行业重点开发适合国际口味的各种粉状和液态(油)精品调料、复合香辛料产品及以香辛料为主的药膳调料、保健调料。
造纸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湛江木浆项目,加快广纸环保迁建工程,打造银州湖纸业基地,形成年产木浆90万吨能力。
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纺织服装产品,优化化纤行业结构,打造江门特种纤维产业,形成年产100万吨芳纶Ⅲ和5000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生产能力。
建材产业集聚区:鼓励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优质浮法玻璃、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等。在等量淘汰的基础上,重点建设粤东水泥熟料基地(水泥熟料年产能达到2800万吨)、粤西水泥熟料基地(水泥熟料年产能达到3600万吨)和粤北水泥熟料基地(水泥熟料年产能达到3900万吨)。
有色金属及制品产业集聚区:珠三角地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及制品、稀土加工产业,粤北地区重点发展铅锌、稀土等冶炼上游产业,形成年产铅锌100万吨能力,打造粤北有色金属产业集聚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