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着力培植财源,不断做大财政收入“蛋糕”
围绕“三大目标”和“两个主战场”,综合灵活运用预算、税收、转移支付、补贴等政策工具,整合集聚各种财政资源和财政性资金,并通过创新政府投资机制,发挥政府性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带动社会性资金,大力支持经济发展。要落实好现有的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使其真正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效应。要把开源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把挖潜的重点放在第三产业上,支持工业企业、重大工业项目和各类工业园区加快发展,支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巩固和壮大财源基础。
四、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按照公共财政和统筹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等,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安排落实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所需资金,结合经济发展形势和财政承受能力,理顺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福利水平。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补贴,继续落实好国家对产粮大县的补助奖励政策及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重点向农村倾斜政策,支持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扩面工作,落实“两免一补”,确保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突出解决制约“三农”发展的“水、电、路、医、学”等问题,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筹措资金,落实市委、市政府承诺的为民办实事所需资金。不断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落实卫生事业财政补助增长机制,确保卫生事业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加大文化事业投入,落实文化体制改革优惠政策和重点旅游项目扶持政策,支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积极筹措安排财政资金,进一步加大对生态和环境保护建设的投入,改善城市人居和创业环境。
五、加快财政改革步伐,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市本级要将非税收入、专项资金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统一编制,实行完全的部门预算;全面启动县区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市本级直接支付范围;清理各种过渡性措施;全面启动县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领域,把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政府性投资项目、市政工程项目、医疗卫生设备等纳入政府采购管理;加快建立“预算控制、计划管理,定期采购、公开招标、中介代理、财政监管”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行全市集中联合采购,进一步提高节支效果;探索建立市本级政府采购专家库,降低政府采购成本。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强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加快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扎实细致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产核资等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大力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改革事业单位经费管理办法,规范财政供给范围。大力推进“金财工程”一体化建设,提升财政现代化管理水平。
六、加强财政监管,提高依法理财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