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对整个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一是部分信贷资金被蚕食,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能力不足。2005年末河池辖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26.36亿元,贷款不良率25.64%。这相当于近1/4的信贷资金处于停滞半停滞状态,对经济的助推作用没有能全部发挥出来。若能盘活这部分资金,让其重新进入信贷市场,将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二是信贷资金质量恶化限制了信贷的授信和规模。如某个信贷品种的不良率指标出现反弹,达不到上级行的考核要求,将会受到严格的信贷制裁,该信贷业务将会在一定的期限内被停办。由于辖区信贷资产质量不高,部分商业银行在其内部考评体系中在排名靠后,其上级行降低了对其分支机构的授权、授信额度,从而使地方一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得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及时支持。
(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不佳不仅影响到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区域对资源的吸引力和投资环境,进而影响到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近年来河池辖区不少资金流出域外,不少企业资金出现困难,经营陷入困境,一些县市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社会稳定、就业等问题比较严峻。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是当前政府、银行和企业所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通过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优化区域投资环境,增强区域对资源的吸引力,形成资金的“洼地效应”,吸引资金回流,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供保障。
(三)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是构建民主法制、诚信正义的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是推动金融业与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之间和谐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一个地方要吸引金融信贷的投入,增强金融对经济的反哺力度,必须具备“五个环境”为基础:稳定的经济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完善的法制环境,协调的市场环境,规范的制度环境。实际上,金融生态也是竞争力,是一种巨大的无形的资产,它发挥出的作用长期而深远。目前河池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实现“四个河池”目标,金融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将可以提供充实的资金保障和持久的动力。因此,从长远来看,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的重要意义。
四、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地方优势经济,营造良好的经济金融发展环境。一是着眼长远,及时调整经济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二是招商引资中要更多的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三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政策和税收上提供一定优惠,大力扶持高、新、尖项目,寻找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催生一批高速增长的主导产业群体,大力提升地方经济的竞争能力,吸引银行信贷投入,实现地方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
(二)尽快建立以政府为领导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部门要确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对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提高招商引资与地方金融资源的综合运用能力。建议一是由市政府牵头,成立由人民银行、银监局、各商业银行以及公安、检察、法院、工商、税务等为成员的河池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制定和实施辖区金融生态建设的方案和措施。二是由市政府牵头,采取多种形式,分批组织对地方党政及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的金融知识培训,提高决策部门的金融意识。三是建议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内容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中,为维护好河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