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营造氛园,扩大宣传,提高学院在社会的影响力。加强与市农委和市教委等上级领导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把信息工作贯穿到学院的各项工作中。加强信息工作的指导,把学院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时事热点等定期印发《信息工作报送要点》,组织稳定的信息员队伍,规范信息报送形式,并将信息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根据上级部门的信息采用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稿并及时报送。新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第二届全国农职技能大赛两个网站,大力宣传学院的工作亮点和发展成就,以及专业特色和办学指导思想。学院新闻在《农民日报》、《东方城乡报》、上海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上播发,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9年各部门共上报信息645条,其中学院信息中心采纳360条,图片新闻120条,系部动态120条;市农委、市教委采纳165条,三农动态采纳6篇;分别向职称在线和职教信息输送信息158条。获得2009年农委系统信息公开先进单位。
(二)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1、优化专业布局,突出农林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现有各专业的历史传承、特色和优势,兼顾学院当前的办学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调整优化了专业结构。明确了“需、特、强”专业的定位以及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目标和措施,总体思路是重点建设强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建成以强势专业、特色专业为核心的若干个专业群,带动急需专业和一般专业协调发展专业建设。2009年10月份学院召开了第二次教学工作会议,围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上海‘三农’”主题深入讨论,取得了共识,形成了学院《关于“优化专业结构,主动对接‘三农’,为上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培养紧缺人才”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在未来2-3年内,形成“1+2+9”专业结构调整改革方案。此次教学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学院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方向,对下一阶段的学院办学实践和人才培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精品课程建设有了新突破。各专业紧扣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对2009级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各系部在组织行业或企业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开展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对专业培养目标、就业主要岗位群、课程设置与安排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学院大力加强课程建设,一方面投入专项经费,立项建设院级精品课程,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措施,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派出教师参加各种精品课程建设的研讨会和学习班,提高了教师建设精品课程的水平。学院共有5门精品课程立项,投入资金7.5万元;《生物技术》和《花卉生产》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