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宣传发动情况
在执法年活动第一阶段工作中,各地普遍重视宣传工作。一是结合执法检查活动加大了对种植、养殖基地(园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及超市等生产、经营单位的宣传教育,督促企业将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上墙,并通过刷写标语、悬挂横幅、开设宣传栏、张贴提示等方式,树立生产经营企业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二是结合“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等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将重点监管的农药、兽药和非法添加物名单向农民群众发放,让群众了解在食用农产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危害,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全区共出动农业执法人员和科技人员1700余人次,发放明白纸等各类宣传资料16万余份,悬挂标语横幅820余条,展出宣传展板600余块,展销农资产品280万多公斤、410多台件,组织收看农资专题节目4万余人次,开展农资安全使用专题培训班19次。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有12万余人次参加了活动,其中专家300余名,经营企业200多家,咨询人数5万人次,解答疑问2万余人次,受理投诉举报14人次,案件回访27件,共查处农资违法案件23起。三是通过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向群众宣传专项整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义,增强人民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努力营造人人关注质量安全、人人参与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四是结合各种培训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标准、重点监管的农药兽药和非法添加物名单、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知识和《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食品安全法》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管机构不健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目前,县(市、区)级农牧部门普遍存在无专门监管机构,无检验检测机构、无专职工作人员,无专项工作经费的状况,监管任务多由技术推广部门承担,工作人员大多身兼多职,监管体系亟待建立完善。
(二)各项制度落实不到位
农业投入品索票索证、台账经销、农产品检测结果公示、农业生产记录等制度落实不到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方面的相关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不强、标准化生产意识淡薄,不按操作规程安全、合理使用药物和肥料,没有按照规定建立健全生产档案和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少数农产品用药后不按安全间隔期、休药期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