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条件建设。
开展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水、电、路、气等为重点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响水灌区、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结合实施全市水库建设规划,推进重点防洪工程、林海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民生水利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发挥中央财政小农水资金的引带作用,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推广科学储粮技术,支持粮食银行等新型粮食仓储流通业态发展。利用陆海联运大通道,推进散粮“出境不出口跨境运输”。同时,建设大型粮食物流基地、节点和战略装车点,以及粮食仓储和烘干设施。加快农业技术、植保、信息、气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五大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快建设牡丹江市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支撑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统筹城乡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发展,全面改善村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争取用4~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用4年时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振兴创造条件
(十二)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组织编制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并与《东北地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进行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哈牡客运专线、牡绥铁路扩能、牡佳客运专线、东边道东宁至老黑山铁路、东京城至白河(长白山)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确保2010年牡绥铁路扩能项目全面开工,力争哈牡客运专线开工建设。加强空港设施改造,增加国内外通航城市和航班。积极推进牡丹江机场迁建项目前期工作。适应旅游发展需要,做好牡丹江至镜泊湖轻轨项目的前期工作。紧紧抓住国家进一步加大对高速公路和“村村通”公路建设投资力度的有利时机,争取国家、省资金和项目支持,建设好201、301国道牡丹江境内高速公路续建项目、牡海宁城际快速路及通村公路收尾工程。
(十三)优化能源结构。
研究制定牡丹江市新能源发展规划。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构建合理能源体系,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大力发展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加快荒沟抽水蓄能电站、龙虎山水电站等水电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获得国家核准,力争2010年开工建设,不断提高东北电网、黑龙江电网的调峰、调相和安全备用能力。加快新能源建设,加紧建设规划总装机为300万千瓦的一批风电开发项目。积极推进莲花核电的前期工作,做好市区、海林和镜泊湖等区域地热资源的综合开发。积极参与庆云-鸡西-牡丹江-林海500KV输变电线路建设,进一步提高牡丹江市电力输送能力。加强与省电网公司联系,积极争取落实更多的区域内电网改造项目,力争在我市开展智能电网建设试点。
五、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