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汕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5、生活富裕安康。“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2010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低于38%和46%,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22平方米和18平方米,期望寿命达到75岁。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确立,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健全。
  三、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优化发展硬环境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和“突出重点、完善配套、先主后次、先急后缓”的方针,建设区域性基础设施。
  (一)能源基础设施
  1、电力、电网。坚持统一规划、优化布局、调整结构的原则,加强电网建设,积极发展核电、大容量火力发电机组、水电以及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以高新技术确保发电、受电、输电、配电安全可靠、优质高效。逐步改造、淘汰燃油小机组。“十一五”期间力争新增装机容量突破240万千瓦。努力把汕尾建成“广东省电力生产基地”。
  2、供水。一是加快工程建设。对现有蓄水工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对引水输水设施进行节水防渗配套建设和改造,自然保留现有地下水。二是保护供水水源。对集中供水工程的水库、河流等水源点设定保护区,杜绝工业污染源,控制农业及生活污染源。三是厉行节约用水。推行城镇节水设备和用具,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加快节水和防渗工程改造,实行“阶梯式”水价政策。完成海丰县城自来水厂扩建、陆丰市东海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和红海湾自来水厂网络配套。抓好一批乡镇首先是中心镇的自来水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公平灌渠的改造,确保改造后的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7以上。2010年,城镇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农村达到40%。
  3、供气。按照“多种气源并存”的原则,逐步淘汰民用燃煤,提高城乡民用燃气普及率。创造条件扩建海丰县城管道燃气工程和新建汕尾市区、陆丰市城区燃气管道。2010年民用燃气普及率95%。
  (二)交通基础设施
  坚持“四结合” (需要与可能、远期与近期、新建与改建、平时与战时)的原则,逐步完善公路运输网、站场、港口建设。
  1、公路建设。建成以汕尾市区为中心,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沟通广州、深圳、惠州、梅州、揭阳、汕头等市的运输通道,逐步纳入珠三角2小时经济消费圈;以干线公路为骨架,连接各县(市、区),辐射各乡镇,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体系。 “十一五”期间,主要建设区域干线公路骨干体系,完善公路网络并新建部分干线公路。2010年,市到县通一级(或超二级)公路,县到镇、镇到镇通三级以上公路,镇到行政村公路全部实现硬底化,300人以上行政村通等级公路。其中,新(改)建一级公路140公里,二级公路600公里,三、四级公路1300公里。
  2、站场建设。建成运输组织管理系统,基本适应公路运输枢纽适站量。续建、改建、新建一批客(货)运站。
  3、港口建设。初步形成以汕尾新港深水码头为龙头,大中小港口相配套的港口体系。重点建设汕尾新港,建设总规模:7~10万吨级泊位4个,1-5万吨泊位3个。25万吨级海上油品单点系泊位1个,1千至5千吨泊位10个。把汕尾港口建设成为以通用泊位为主,兼顾专业化要求,大、中、小泊位相结合,疏运畅通、功能较齐全的港口群。
  4、铁路。按照国家铁路建设规划,积极推进厦门至深圳沿海铁路汕尾段建设,计划2006年动工,2010年建成通车。
  (三)城市基础设施
  优先建设市区、海城、东海、河田的基础设施,形成城镇密集区,在此基础上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突出完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电等基础设施,同时加大环保、信息、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市区重点!一是三区(汕尾新港区、市高新产业园区、银湖住宅区)六路(金湖路、金山路、香洲东路、红海东路、汕尾至遮浪公路扩建和汕尾至赤坑公路改建)一广场(妈祖文化广场)。二是市区西区污水处理厂。三是市人民医院传染病楼和市疾病防控中心。同时规划建设市体育场、市文化馆、市博物馆、市档案馆等。
  (四)信息化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政府推动、市场导向、统一标准、分步实施”的原则,构建先进、完整、高效、实用的信息化体系,逐步实现“数字汕尾”。
  在信息化进程中,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可扩充性与可延展性、可靠性与可维护性、安全性与易用性以及开放性。2010年,全市初步进人信息社会,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研究、信息环境建设和信息资源利用等达到全省中等水平。“十一五”期间主要任务是:
  1、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电信各大营运商现有通信网络,实施光纤到楼、光纤到户工程,尽快解决最后一公里接入问题;加快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建设,逐步实现联网到镇到村,形成覆盖全市的数字式、交互式、多功能的广播电视综合网;加快无线电通信网络建设,建成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覆盖全市空域的无线电通信网。2010年,初步实现政务、经济、社会信息化,城镇家庭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5%以上,农村实现网络到村、信息入户,规模以上企业互联网应用全面普及,数字电视、数字广播全面播出。
  2、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以监管的及时到位和协同办公为核心,以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为突破口,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制定政务信息共享目录和数据交换规范,加快建设全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扩大政府政务信息的开放程度和共享度。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库和资源库依托各部门,基础性、公益性的数据集中于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建立职能协调、并联运行的工作机制,实现政府对市场的联合监管。加强政法网络和社会应急联动系统建设,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社会预警体系与应急管理机制。
  --建设政府内部信息网、办公业务网、公众信息网。由政府牵头,高起点规划,充分利用和整合政府资源,把各单位的内部办公网和对外业务网通过政府信息网络平台进行交换。政府信息网络平台作为承接全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的大型公共应用和数据平台,确定技术标准、建设规模,确保能与国家、省信息平台相衔接。建好“一站式”公众信息网,向公众提供汕尾新闻、政府公告、办事指南等政务信息,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不断扩大网上办事的业务范围,重点开展政务公开、行政许可、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境保护、防伪打假、申报、办证、年审、查询等网上服务。
  --加快行业信息网建设。各行业在建设单位局域网的同时,要不断完善本行业信息系统,重点建设信息数据库、资源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建立行业间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机制,保证行业间、行业与政府间电子政务的畅通。全面启动“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借助电信、网络等媒介,开展以地名网站、问路电话、电子地图、地名触摸屏等为主要内容的地名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地名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功能。
  3、推进数据库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建成面向全社会的公益型与商用型数据库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信息化人才队伍。
  (五)农业基础设施
  1、渔业。
  --渔港建设。把渔港建成渔业高效发展的载体,促进渔港产业多样化,把全市渔港建成现代化经济产业群。 “十一五”期间,全市渔港建设总投资2.37亿元,建设规模:码头22413米、护岸6015米、防波堤1820米、拦沙堤2722米、疏浚土方550万立方米。重点建设汕尾渔港,把汕尾渔港建成高标准的国家级中心渔港。争取国家把甲子渔港列入国家级中心渔港建设计划动工投建。
  --完善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市、县两级水产技术推广网络,在全市29个渔业镇全面组建水产技术推广站、使全市36个水产技术推广站都达到“五有”(有办公地址、有科技人员、有服务设施、有试验基地、有经济实体)。
  --建设市海洋与渔业检验检测中心。积极实施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贯彻实施我省海洋与渔业“三合一”体系建设意见》,加强我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高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为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提供强有力的监督保证。筹建一个集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水产科技实验、渔业病害防治、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动植物检测于一体的“汕尾市海洋与渔业检验检测中心”。
  2、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高度重视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2010年,建立完善市、县(市、区)两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建成可进行种子检测、病虫害预报、土肥测试、植物和农产品检疫、环境监测等综合性、多功能的服务性农业科技推广中心。设立市植物检疫站,完善病虫测报站,建立重大植物有害生物预警体系。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区域性基层农技推广中心站。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建立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和优良种子、种苗生产繁殖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2006年完成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建设;到2009年,建成以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为中心,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为骨干,农业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速测点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2010年,全市种植良种面积达到95%,品种区域试验点4个,种子生产基地2个。重点完善省级鲍鱼良种场。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