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红色文化资源。在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历史长河中,朔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朔州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和晋绥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政治教官曹汝谦、十大元帅之一徐向前的入党介绍人杨松青等都是朔州人;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百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的烽火侨女李林,1940年4月26日为掩护军民突围在平鲁壮烈殉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贺龙、陈毅等曾路经我市或在域内战斗;还有应县烈士塔、朔城区塞北烈士陵园等。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财富。
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全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个(朔州秧歌、晋北道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8个(包括朔州喜乐、赛戏、朔州踢鼓子、骡驮轿、广武传说、朔州秧歌、梨花春酿造工艺、晋北道情)。
七是广播电视传媒资源。全市共有电台5座,播出6套节目;电视台3座,播出4套节目。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4.03%、98.52%。其中市级电台1座,播出节目2套,全年节目播出时间为6238小时40分钟,全年自制广播节目时长4488小时;市级电视台1座,播出2套节目,两套节目全年播出时长为16628小时,全年自制电视节目10036小时。全市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机构6个,有线电视用户60000户,系统外有3个有线电视站。共有微波站9座,微波线路总长度达302公里。全市共有广播电视卫星收转站1895个。基本形成无线、有线、微波、卫星接收等多种技术手段覆盖的广播电视网络。
八是文化娱乐基础设施与实体资源。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一直注重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市七里河公园、市体育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文化艺术中心、市人民公园的相继建成,加上即将建成的市新闻大楼和以前建成的市影剧院、市群众艺术馆、市中心广场、市体育广场等,为全市的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市城乡有68家零售书店,36家音像制品零售店,84家打字复印印刷企业,35家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123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9家影剧院,12家(处)演出单位,24家旅游公司,以及文物商店、美术装潢、雕刻、剪纸、民间吹奏等等文化经济实体,是目前朔州文化娱乐业的主力军。
以上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条件。
三、目标、主题和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