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10-2 地面塌陷调查表(续表10-1)
| 灾害情况 | 已有灾害损失 | 潜在灾害预测 | 
| 毁田     亩,毁房    间, 阻断交通:□铁路、□公路、□通讯 | 陷坑发展预测 | 潜在损害预测 | 
| 地面水源枯竭:□河水流量减少    m3/S,□ 断流     m3/S □ 井泉水流量减少    m3/S □ 水位降低     m,□ 干枯 | 新增陷坑   个 扩大陷区  km2 | 毁田    亩 毁房    间 | 
| 地下井巷突水:□ 水量增大m3/S,□ 成灾,损失; □ 淹井损失: | 出现新陷区  处 | 断路   小时 | 
| 淹埋地面物资: | 面积    km2 | 其它 | 
| 死亡人口(人) | 直接损失(万元) | 威胁人口(人) | 威胁财产(万元) | 
|  |  |   |  | 
| 灾情等级: □特大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 险情等级: □特大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 
| 防治情况 | 已采取的防治措施及效果 | 今后防治建议 | 
|  |  | 
| 隐患点 | □是  □否 | 多媒体 |  | 防灾预案 | □有  □无 | 
| 群测人员 |  | 村 长 |  | 电 话 |  | 
| 示 意 图 | 平面图 | 
| 剖面图 | 
  调查负责人:               填表人:             审核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调查单位:
  填表说明:
  1.此表按第一塌陷区填写一张。同一调查点(村、组、矿山等)有多个分离的塌陷区者,应分别填写。
  2.每一塌陷区的填写代表性陷坑1-3个;有2个以上陷坑者,须填写陷坑群体特征。
  3.情况符合“□”后面文字内容者,在“□”中打“√”;其它描述用文字填写。
  附表11-1 村(居民点)地质灾害调查情况统计表
| 调查单位 |   | 调查时间 | 年  月  日 | 
| 居民点名称 | 行政区划 | 经度 | 纬度 | 面积(km2) | 人口(人) | 
|   |   |  ° ′ ″ |  ° ′ ″ |   |   | 
| 地质灾害调查基本情况 | 
| 地质灾害点 | 总数 | 滑坡 | 崩塌 | 泥石流 | 地裂缝 | 地面塌陷 | 其他 | 
|   |   |   |   |   |   |   | 
| 死亡人数(人) |   | 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 |   | 
| 地质灾害点野外编号: 1、 2、 3、 | 
| 地质灾害隐患点 | 总数 | 不稳定斜坡 | 潜在滑坡 | 潜在崩塌 | 潜在泥石流 | 潜在地面塌陷 | 其他 | 
|   |   |   |   |   |   |   | 
| 威胁人口(人) |   | 威胁财产(万元) |   | 
| 地质灾害隐患点野外编号: 1、 2、 3、 | 
| 群测群防点(个) |   | 专业监测点 (个) |   | 防灾预案点 (个) |   | 
| 村长 | 联系电话 |   | 协管员 | 联系电话 |   | 
| 备注: | 
  附表11-2 村(居民点)地质灾害调查情况统计表(续表11-1)
|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 地形地貌 | 地貌类型:□高山  □中山  □中低山  □低山  □丘陵  □平原 | 
| 地形坡度:□陡崖  □陡坡   □缓坡   □平台 | 
| 岩土体类型 | 土体   | 分布范围:       面积:    m2 | 
| 成因类型:□残积 □坡积 □残坡积 □冲洪积 □风化 其他      | 
| 厚度:一般  ~   m,最厚   m,最薄   m,平均   m, | 
| 密实度: | 状态: | 
| 岩体 | 时代: | 
| 岩性: | 
| 产状: | 
| 地表水和地下水 | 地表水:   河(江) 沟谷 □常年性水流□季节性水流□水库□水塘 其他       | 
| 地下水类型:□孔隙水 □潜水  □裂隙水 □承压水  □岩溶水 □上层滞水 | 
| 泉水:□有  □点状  □面状   □无 | 
| 环境因素 | 植被类型:□水田 □森林 □毛竹 □灌木 □茶果林 □草地 □瓜果地 其他     | 
| 示 意 图 | 村、居民点平面图 | 
  调查负责人:               填表人:            审核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调查单位:
  注:平面图内容包括:居民区和附近一定范围内:民居房屋、地质灾害隐患点、土体分布范围(界限),主要地物和地名、等高线及高程;图的比例尺、方向。
  附表12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情况统计表
| 调查单位 |   | 调查时间 |   | 
| 省名 | 县名 | 面积 (km2) | 人口 (万人) | 乡镇 (个) | 行政村 (个) | 自然村 (个) | 国民生产总值 (万元) | 
|   |   |   |   |   |   |   |   | 
| 地质灾害调查基本情况 | 
| 调查面积 (km2) | 调查乡镇 (个) | 调查行政村 (个) | 调查自然村 (个) | 调查自然村 (个) | 调查路线 (km) | 
|   |   |   |   |   |   | 
| 地质灾害点 | 总数 | 滑坡 | 崩塌 | 泥石流 | 地裂缝 | 地面塌陷 | 其他 | 
|   |   |   |   |   |   |   | 
| 死亡人口 (人) |   | 直接损失 (万元) |   | 
| 地质灾害隐患点 | 总数 | 不稳斜坡 | 潜在滑坡 | 潜在崩塌 | 潜在泥石流 | 潜在地面塌陷 | 其他 | 
|   |   |   |   |   |   |   | 
| 威胁人口(人) |   | 威胁财产(万元) |   | 
| 群测群防点 (个) |   | 专业监测点 (个) |   | 防灾预案点 (个) |   | 
| 备注: | 
  调查负责人:                填表人:           审核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调查单位:
  附表13  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表
| 名 称 |  | 地理 位置 |   省  县(市)   乡   村  自然村 | 
| 野外编号 |  | 坐标 | X: Y: | 
| 统一编号 |  | 经度:        纬度: | 
| 隐患点 类 型 |  | 规模及规模等级 |   | 
|   |  |   |   |   |   |   |   | 
| 威胁人口(人) |   | 威胁财产(万元) |   | 险情等级 |   | 曾经发生灾害时间 |   年 月 日 | 
| 地质环 境条件 |  | 
| 变形特征及活动历史 |  | 
| 稳定性分析 |  | 
| 引发因素 |  | 
| 潜在危害 |  | 
| 临灾状 态预测 |  | 监测方法 |  | 监测周期 |  | 
| 监测责任人 |  | 电 话 |  | 群测群 防人员 |  | 电 话 |  | 
| 报警方法 |  | 报警信号 |  | 报警人 |  | 电 话 |  | 
| 预定避灾 地 点 |  | 人员撤离 路 线 |  | 
| 防 治 建 议 |  | 
| 示意图: (滑坡平、剖面图及人员撤离路线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