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8-2 泥石流调查表(续表8-1)
| 泥石流综合评判 | 
| 1.不良地质现象 | □崩塌滑坡严重,表土疏松、冲沟十分发育 □崩塌滑坡发育,有零星植被覆盖,冲沟发育 □有零星崩塌发育和冲沟存在 □无崩塌滑坡及冲沟或轻微发育 | 2.补给段长度比(%) | □>60% □60-30% □30-10% □<10% | 
| 3.沟口扇形地 | □河形弯曲或堵塞,大河主流受挤压偏移 □河形无较大变化,仅大河流受迫偏移 □河形无变化,大河主流在高水偏,低水不偏 □无河形变化,主流不偏 | 4.主沟纵坡(‰) | □>12°(213‰) □12-6°(213-105‰) □6-3°(105-52‰) □<3(52‰) | 
| 5.新构造影响 | □强抬升区,6级以上地震区 □抬升区,4-6级地震区,有中小支断层或无断层 □相对稳定区,4级以下地震区,有小断层 □沉降区,构造影响小或无影响 | 6.植被覆盖率(%) | □<10% □30-10% □60-30% □>60% | 
| 7.冲淤变幅(m) | ±□>2    ±□2-1 ±□1-0.2   ±□<0.2 | 8.岩性因素 | □软岩、黄土        □软硬相间  □风化和节理发育的硬岩   □硬岩 | 
| 9.松散物储量 (104m3/km2) | □>10  □10-5 □5-1  □<1 | 10.山坡坡度(°) | □>32°(>625‰) □32-25°(625-466‰) □25-15°(466-268‰) □<15°(<268‰) | 11.沟槽横断面 | □V型谷(谷中谷、U型谷)  □拓宽U型谷  □复式断面  □平坦型 | 
| 12.松散物平均厚(m) | □>10  □10-5 □5-1  □<1 | 13.流域面积(km2) | □<5    □5-10 □10-100  □>100 | 
| 14.相对高差(m) | □>500    □500-300 □300-100  □<100 | 15.堵塞程度 | □严重 □中等 □轻微 □一般 | 
| 评  分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总分 |  | 
|  |  |  |  |  |  |  |  |  |  |  |  |  |  |  | 
| 易发程度 | □易发 □中等 □不易发 | 泥石流类型 | □泥流 □泥石流 □水石流 | 
| 发展阶段 | □形成期 □发展期 □衰退期 □停止或终止期 | 
| 监测建议 | □雨情 □泥位 □专人值守 | 
| 防治建议 | □群测群防 □专业监测 □搬迁避让 □工程治理 | 多媒体 |  | 隐患点 | □是□否 | 
| 群测人员 |   | 村长 |   | 电 话 |  | 防灾预案 | □有 □无 | 
| 示意图 | 
  调查负责人:                 填表人:                 审核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调查单位:
  附表9 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表
| 序号 | 影响因素 | 权重 | 量    级    划     分 | 
| 严重(A) | 得分 | 中等(B) | 得分 | 轻微(C) | 得分 | 一般(D) | 得分 | 
| 1 | 崩塌滑坡及水土流失(自然和人为的)的严重程度 | 0.159 | 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严重,多深层滑坡和大型崩塌,表土疏松,冲沟十分发育 | 21 | 崩塌滑坡发育,多浅层滑坡和中小型崩塌,有零星植被覆盖,冲沟发育 | 16 | 有零星崩塌、滑坡和冲沟存在 | 12 | 无崩塌、滑坡、冲沟或发育轻微 | 1 | 
| 2 | 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 | 0.118 | >60 | 16 | 60-30 | 12 | 30-10 | 8 | <10 | 1 | 
| 3 | 沟口泥石流堆积活动 | 0.108 | 河形弯曲或堵塞,大河主流受挤压偏移 | 14 | 河形无较大变化,仅大河主流受迫偏移 | 11 | 河形无变化,大河主流在高水偏,低水不偏 | 7 | 无河形变化, 主流不偏 | 1 | 
| 4 | 河沟纵破(度,‰) | 0.090 | >12° (213) | 12 | 12°-6° (213-105) | 9 | 6°-3° (105-52) | 6 | <3° (52) | 1 | 
| 5 | 区域构造影响程度 | 0.075 | 强抬升区,六级以上地震区 | 9 | 抬升区,4-6级地震区,有中小支断层或无断层 | 7 | 相对稳定区,4级以下地震区,有小断层 | 5 | 沉降区,构造影响小或无影响 | 1 | 
| 6 | 流域植被覆盖率(%) | 0.067 | <10 | 9 | 10-30 | 7 | 30-60 | 5 | >60 | 1 | 
| 7 | 河沟近期一次变幅(m) | 0.062 | >2 | 8 | 2-1 | 6 | 1-0.2 | 4 | <0.2 | 1 | 
| 8 | 岩性影响 | 0.054 | 软岩、黄土 | 6 | 软硬相间 | 5 | 风化和节理发育的硬岩 | 4 | 硬岩 | 1 | 
| 9 | 沿沟松散物贮量(104m3/km2) | 0.054 | >10 | 6 | 10-5 | 5 | 5-1 | 4 | <1 | 1 | 
| 10 | 沟岸山坡坡度 度(‰) | 0.045 | >32° (625) | 6 | 32°-25° (625-466) | 5 | 25°-15° (466-286) | 4 | <15° (268) | 1 | 
| 11 | 产沙区沟槽横断面 | 0.036 | V型谷、谷中谷、U型谷 | 5 | 拓宽U型谷 | 4 | 复式断面 | 3 | 平坦型 | 1 | 
| 12 | 产沙区松散物平均厚度(m) | 0.036 | >10 | 5 | 10-5 | 4 | 5-1 | 3 | <1 | 1 | 
| 13 | 流域面积(km2) | 0.036 | <5 | 5 | 5-10 | 4 | 10-100 | 3 | >100 | 1 | 
| 14 | 流域相对高差(m) | 0.030 | >500 | 4 | 500-300 | 3 | 300-100 | 3 | <100 | 1 | 
| 15 | 河沟堵塞程度 | 0.030 | 严 | 4 | 中 | 3 | 轻 | 2 | 无 | 1 | 
  附表10-1 地面塌陷调查表
  统一编号:                   地面塌陷情况 : □地面塌陷 □潜在地面塌陷
| 名称 |   | 地理 位置 | 省   县(市、区)   乡(镇)    村   自然村/组 | 
| 编号 | 野外: | 坐标 | 经度: ° ′ ″ | X: | 标高 (m) |  | 
| 室内: | 纬度: ° ′ ″ | Y: | 
| 发育特征 | 陷坑单体 | 坑号 | 形状 | 坑口 规模 (m2) | 深度 (m) | 变形 面积 (m2) | 规模 等级 | 长轴 方向 | 充水 水位 深(m) | 水位 变动 (m) | 发生 时间 (年月日) | 发展变化 | 
| 1 | □圆形 □方形 □矩形 |   |   |   | □巨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   |   |  |  | □停止 □尚在发展 | 
| 2 |   |  |  |  |   |   |   |   |   | 
| 陷坑群体 | 坑数 | 分布、发育及发生发展情况 | 
| 分布面积(km2) | 排列 形式 | 长列 方向 | 坑口口径(m) | 坑的深度(m) | 
|   | □群集式 □并列式 |   | 最小 | 最大 | 最小 | 最大 | 
|   |   |   |   | 
|   | 始发 时间 | 盛发开 始时间 | 盛发截止时间 | 停止 时间 | 尚在发展情况 |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趋增强 □趋减弱 | 
| 伴生裂缝 | 单缝特征 | 缝号 | 形态 | 延伸 方向 | 倾向(°) | 倾角(°) | 长度(m) | 宽度(m) | 深度(m) | 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群缝特征 | 分布、发育及发生发展情况 | 
| 缝数 | 分布面 积(km2) | 间距 (m) | 排列 形式 | 产状 | 阶步 指向 | 缝的规模 | 
| 长 | 宽 | 深 | 
|   |   |   | □群集式 □并列式 | ∠ |  | 最小 |   |   |  | 
| 最大 |   |   |  | 
| 塌陷区地貌特征 | □平原 □山间凹地 □河边阶地 □山坡 □山顶 | 
| 成因类型 | □岩溶型塌陷 | □土洞型塌陷 | □冒顶型塌陷 | 
| 形成条件 | 地质环境条件 | 塌陷地层时代: 岩性: 岩层产状:  ∠ 断裂情况: 溶洞发育情况: 岩层总体发育程度 □强,□弱 塌顶溶洞埋深   m | 塌陷土层结构及土性 □单层 土性:     厚度  m □双层 上部土性:   厚度  m 下部土性:   厚度  m 下伏基岩时代及岩性: | 塌陷岩土层时代及岩性: 土层时代: 土性:     厚度:  m 岩层时代: 岩性:     厚度:  m | 
| 地下水位埋深   m | 地下水位埋深    m | 地下水位埋深   m | 
| 引发动力因素 | □地震 □其它振动 □地面加载 □水库蓄水 □其它水位骤变 □溶蚀剥蚀 | 诱发因素 □深井抽水 □江河水位变化 井位在塌陷区的方向 距离  m, 抽水降深  m, 日出水量   m3, 河边在塌陷区的方向 距离   m,水位变幅  m 变化类型 □地面加载  □振动 | 诱发因素 □坑道挖掘顶板冒落 □地下水流强烈下泄 矿层厚度  m,开采时间 开采厚度  m,开采深度  m 开采方法 工作面推进速度  m/d 采出量     m3, 顶板管理方法 重复采动□是 □否 采空区形态 采空区规模    m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