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改变外贸增长方式,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其他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规模。推动具有优势的传统产品创品牌,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推进贸易方式多元化,扩大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规模。巩固港澳台、日本、非洲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欧美、中东等新兴市场,重点开拓东盟市场,努力扩大对东盟的出口。加强对出口企业的指导和扶持,积极推进出口主体多元化。实行科工农贸结合,大力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实行内外贸易业务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通关速度,提高梧州口岸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第二十六章 加强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区域合作
要主动融入珠三角经济圈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与粤港澳及东盟的合作,加快推进与广东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积极承接粤港澳台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内资源有效利用和互利共享。进一步做好产业转移的配套服务,结合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珠三角产业形成上下游关系的产业集群或产业链,将梧州建设成粤港澳的加工装配和制造基地。利用我市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加快构建连结两广交通运输、港口、物流合作平台,融入珠三角现代物流圈。推进与珠三角地区的农业、经贸、旅游、金融、信息、科技教育、人才培训、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区域合作。发挥我市作为西南地区出海东通道的作用,积极发展与西南地区的经济协作。大力拓展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环渤海地区以及台湾地区的经贸合作,加强与各友好城市的经贸联系。继续办好梧州国际宝石节,利用“人工宝石之都”品牌,加强我市与世界各地的交流和经贸合作。
第九篇 加强自主创新,走科教人才兴市之路
继续推进科教兴市方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素质教育为方向,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提高服务经济和社会的综合能力。
第二十七章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注重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提高我市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创新能力。继续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后劲。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培育,力争在梧州工业园区增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牌子,引进、培植和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品。
按照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产业科技进步。围绕农业、农产品深加工、林产林化、日用轻化工、中西医药、食品加工、人工宝石、机械电子以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启动一批科技专项,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在工业方面,重点研究开发提升五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我市传统优势企业,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创新集群推动形成我市的人造板、松脂、医药、食品、淀粉、日用化工、宝石、石材、电子、机械等十大产业群。在农业方面,重点研究开发主要农产品良种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宗农产品储运保鲜加工关键技术,加快现代科技向农业的全面渗透,带动农业技术和生产体系的改造和升级,逐步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在服务领域,重点研究开发交通运输和物流、商贸、仓储等先进管理技术,提升我市服务业层次。在社会领域,重点研究积极发展人口安全、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保健、食品药品安全与生物安全、节约能源与资源、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城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信息网络平台、生产性服务科技、网络教育基础、数字广播电视影视服务系统等关键技术。广泛开展科普活动,推广实用技术,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
第二十八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中心城市小学和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100%,农村小学和初中学龄儿童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和3%以下。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创建梧州职业技术学院,加强技能型紧缺实用人才培训。坚持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并举,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继续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努力办好梧州学院,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幼儿入园率。加大对特殊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努力创建特教学校,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5%以上。优化教育布局,完成市区以及各县(市)中小学布局的重新调整,加强乡镇中心校的建设。优化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办学效益。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积极引导、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全面推进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办学效率。
第二十九章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力求实现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适应,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的建设,抓紧培育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积极选送优秀人才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学习深造,加强干部队伍正规化教育培训工作,努力造就一支以高素质政府公务人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重点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卫生、生产、经营等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人才队伍,引导人才向优势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企业和基层流动。实施人才引进战略,以梧州工业园区、梧州学院、卫生、教育等一批重点行业和项目为依托,着力构建人才小高地,为我市引进人才搭建聚才的平台,提高人才承载能力。加强对国内外高级人才、智力的引进工作,重点引进学科和工程技术带头人、技术开发骨干、科技企业家,壮大我市人才队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人才。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人才市场的社会服务水平。拓宽引才思路,构建与广东省人才互动合作平台,实现两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势互补,完善人才工作政策,营造良好人才环境,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局面。2010年全市拥有各类人才23.46万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4.22万人。
第十篇 推进资源节约,保持可持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三十章 节约利用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
节约利用资源。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广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十一五”期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逐步降低。节约能源,以工业节能为重点,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依法进行淘汰,突出抓好钢铁、林产林化、电力、化工、纺织、建材、机械等行业和耗能大户的节能;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推行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引导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商业和民用节能,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节约用水,大力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推广节水工艺,推进工业节水,加强高耗水行业技术改造;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加快推进灌区节水改造,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节约和集约用地,严格执行土地保护制度和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大力推行土地尤其是废弃土地的整理和复垦,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实行城乡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集约用地政策,加快推广使用新型建筑墙体材料。节约用材,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加强木材节约代用,节约包装材料,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强化节约意识,鼓励使用节约型产品,党政机关部门要带头厉行节约,倡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发和推广循环利用技术。推进工业废物、农用薄膜、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以及电子产品等的综合回收利用。大力推行企业清洁生产,积极创建“零排放”和清洁生产型企业。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广节肥、节药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在建材、化工、制药、食品、造纸等重点行业以及工业集中区和市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
第三十一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