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围绕打造全省农业生产“一流基础设施、一流生产基地、一流产出水平”的目标,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市场调节、科学发展”的原则,着力推进工业与农业、内生与外引、企业与基地、产品与品牌、生产与服务五个对接,促进生产方式由农民分散种养的家庭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和集群化方向转变,农业投入由农民投入为主向种养大户和企业投入为主转变,销售经营由农民自产自销为主向合同种养转变,大力推动龙头企业与基地、合作组织、农户、市场联结,促进农业接“二”连“三”,互动发展,形成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商品化大基地、专业化大生产、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新格局,不断增强农业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力争全年农业产业化销售收入增长25%,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家、农业专业合作组织200家、各类农业园区50家。一是在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建设上取得新突破。积极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双百双千”提升行动,深入推进“三大强龙”工程建设,坚持不懈地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继续按照“政策扶持强龙、机制创新活龙、资金整合壮龙、多元投入建龙”的思路,加速农业企业的集群发展,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年销售过10亿的龙头企业和过50亿元的加工园区,2-3个加工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创建农产品加工年销售达200亿元的县区,努力把合肥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大市。按照“大、高、新、强、多”五字方针,坚持引外龙、扶强龙、培小龙、育新龙四措并举,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地发展龙头企业,着力构建农业企业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加强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的培育,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形式,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减少农民市场风险,着力推进一个龙头企业建一个基地,带一片农户、创一个品牌、带一个乡镇,不断发展和壮大“效益百万、经营千万、服务万户”的国家、省、市三级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全面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二是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坚持“扩面、规范、提升、扶持、创新”的原则和“发展一批、壮大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创新一批”的思路,组织实施“百社示范千社建设”行动,着力推动百社联动、万户致富和十万农民增收,加快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和建设。加大引导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一批入社500户、千户以上的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增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着力构建“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省、市、县三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经营组织制度创新,加快发展合作型规模经营组织,努力把分散农户组织起来,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分散的经营联合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服务型规模经营组织,鼓励支持兴办种苗、植保、农机、农资和营销等专业化合作组织,组织实施“农机统耕统收、测土配方统测统配、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三统”工程建设,实行统一产业布局、统一种子种苗、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作业服务,为农民提供全方位、高标准和“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着力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鼓励发展土地租赁型规模经营组织,以转包、出租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向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推动土地集约经营,扩大农业适度经营规模。积极探索开展合作社办企业、办保险、办信贷和承担国家农业项目的试验示范,着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初步实现农业生产者信息能满足、土地能流转、技术能提供、作业能服务、产品能销售、资金能信贷的目标。三是在建设农业园区上取得新突破。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按照集群、集聚、集约的原则和“市场运作、科技立园、政府引领、企业主导”的建设思路,组织实施“百园示范工程”建设,坚持不懈地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产品物流园区“三个一”相配套的现代农业发展载体,推进农业产业链前伸后延,有效衔接生产、加工、流通环节,整体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基础先行、机制创新、一业一园、一乡多园、科技引领、多元业态、示范带动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走高投入、高科技、高产出、高效益的路子。规划建设以肥东生态循环农业经济园、包河牛角大圩观光休闲农业产业园和肥西三岗紫蓬山生态观光园等为重点的一批农业产业园区。力争每个乡镇打造1-2个示范带动强、特色鲜明、技术易于普及、农民易于接受的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每个县打造一个规模大、机制好、科技含量高、引领产业发展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依托县区工业开发区、乡镇工业集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招商引资,做大做强肥东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快长丰双凤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蜀山种业产业集中区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向规划区集中集群发展。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加工农业,增强农业结构调整的配套功能。大力推进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分类培育区域性大型农产品物流园区,加快以金润米业为主的粮油物流园区、以周谷堆农贸市场为主的蔬菜物流园区、以华冷物流为主的鲜活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区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提高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四是在“一村一品”块状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坚持“基地连片开发、产业块状覆盖”的发展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组织实施“百村亿元推进”工程建设,依托村企对接、招商引资、土地流转、项目投资、新农村建设等综合载体,促进品种、技术、项目、资金和政策的积聚集合,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快特色规模基地扩张,形成一大批产业集中度高,关联度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实现区域性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新增“一村一品”特色村50个,着力构建“组组有大户、村村有特色、乡乡有规模、业业有龙头”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新格局,为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产业支撑。五是在农产品产销对接上取得新突破。组织实施农产品进超市、进批发市场、进上海“三进工程”,强化农产品产销衔接平台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参与境内外促销活动。大力开展“农超对接”,主动加强与商务部门合作,充分利用我市超市多、规模大的优势,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合作共赢”的原则,组织开展合肥市第二届农超对接活动,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进城入市,促进城乡互动。积极开拓上海市场,加强与上海安徽商会的合作和联合,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物理网点组织销售合肥名特优农产品,不断扩大合肥农产品上海市场份额。大力开展展会促销,积极组织参加北京、上海、合肥三大农交会平台,大力宣传推介我市优质农产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开展网络促销,积极搭建网络促销平台,鼓励市场主体开展网上营销,加快培育无形市场,推进农产品网上交易和对接。大力开展境外促销,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出口品牌,不断加大农产品境内外促销力度,开拓境外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大力培育和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产品流通。六是在种业集群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大力发展农作物种子和畜禽良种等科技型农业,着力提升合肥现代农业的质量、档次和水平。重点支持和扶持丰乐、隆平高科和荃银等一批农作物研、繁、加、销于一体的种子企业和温氏、长风、安泰、肥西老母鸡、立华等一批研、繁、销于一体的畜禽良种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推进种子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支持和扶持一批区域性乃至国家级种业研发中心建设。推动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和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及繁育基地建设,支持优势产品开发,力促进合肥种业数量集聚增多,规模进一步扩大,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争用5年左右时间,努力把合肥打造成为“中国种业之都”。七是在农业标准化生产上取得新突破。坚持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制度,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管理。积极推广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开展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创建活动,实现示范创建点有龙头带动,有经营机制创新,有质量控制措施,有知名产品品牌。推进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监管制度,完善市县协调配合、检打联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重点推进肥东、肥西县级质检站建设,启动使用市农产品检测中心。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打造特色品牌,力争新增省级以上名牌10个。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着力点,大力开发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推进“三品”认证由生产领域向加工领域延伸,力争全年新增“三品”25个、产地15个、市级地方标准20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标准园区2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八是在发展循环农业上取得新突破。大力推广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电、节煤、节油等节约型技术和生态立体种养技术,组织实施稻鸭共作,虾稻共生,猪(牛)-沼-菜(果)以及基塘林禽复合种养模式。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大力推进秸秆“热解变气、过腹变奶、植菌变菜、还田变肥、加工变材、压块变煤”的综合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快秸秆综合利用的工业化、能源化步伐。加大秸秆禁烧工作力度,减少秸秆焚烧污染。着力推进秸秆收集、储运、加工、利用体系和禁烧网络化管理体系,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循环农业发展。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