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研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要求各校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队伍和校本课程开发队伍建设,具体指导新课程的开发及指导教研组成员落实校本课程的实际应用。在校本课程的活动形式上,创立专题学习与研讨、课题研究、典型课例观摩等形式。
六、初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至2008年,全市适龄儿童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0%,每个乡镇必须建设一所中心幼儿园作为乡镇的示范性幼儿园,力争村村建立一所幼儿园(托儿所),县城、乡镇的中心小学不再举办学前班。
加强各级政府的统筹力度,积极扶持学前教育发展。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以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学前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建立灵活多样的0-6岁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网络,充分满足家长教育和幼儿成长的多种需要。
(二)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开展省级和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工作,推动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街道、学习型居委会、学习型乡村、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省、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文化设施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努力满足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积极抓好社区内的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根据需要整合非学历教育资源和职业与成人培训机构,组建社区学院,对区域举办面向职业和生活的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辅导。大力推进图书馆、科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和广播、电视、报刊等终身教育设施的完善和经营。
(三)努力发展成人教育。积极开展在职人员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弱势人群生存发展技能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镇社会生活培训、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活动等。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调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县、镇两级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提倡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与当地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学或中心小学结合,积极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加强广播电视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逐步将网络教育延伸到企业、街道、乡村、家庭,构筑起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平台。
七、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创新。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途径创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中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加强和改进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管理育人的功效。加强中小学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结合网络信息时代发展的客观实际,全面加强大中小学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加强国情教育和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
(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创新教育观和人才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体系和管理制度。调整和改革中小学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体系,不断优化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职业教育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沟通与衔接,全面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立完善劳动就业准入与劳动力市场有机联系的运行机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若干个大型的资源共享、中高级连通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