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市属高校内涵发展呈现新活力。
强化内涵发展,完善质量工程与内涵建设项目的设置、申报和评审机制。广州大学孔子学院已正式开学,广州大学被增列为全国艺术教育硕士培养单位,成为省内第一所获得艺术教育硕士培养资格的综合性大学。广州医学院重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龙头作用,不断加强和完善各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以迎接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契机,制定了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市属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工作取得新成效,顺利通过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验收,并被省教育厅直接确认为省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顺利接受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并获得了评估专家的好评。大力推动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初步建成了具有示范作用的中心城市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应用群。
2009年,市属高校共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竞争力和创新力进一步提升。
四、坚持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深入推进
(一)创新德育活动载体,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认真贯彻落实广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各项工作,在教育系统掀起新一轮创建热潮。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重大节庆日,组织开展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为主题的系列德育实践和体验活动。与市亚组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畅想我心中的亚运”中小学生征文活动,来自全世界8000多名中小学生参加了此次征文活动。合作开展了亚运知识竞赛系列活动,在全市中小学生中掀起学习亚运知识的热潮。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市教育局关工委的优势,与市关工委联合开展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此项工作得到了朱小丹书记的肯定。组织开展2008学年度局属单位标兵团委和先进团队组织、十佳青年志愿服务队和优秀青年服务队。E-channel学生频道荣获省“团建创新年”活动创新奖和市直机关工作创新成果项目,“打开心天空”电台节目荣获广州市新闻节目三等奖。加强学校及周边综合治理,2009年新增24所省、市安全文明校园,优化了校园周边环境。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二)加强教育科研,增强教育发展内源动力。
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管理和质量监控,坚持分层分类指导,促进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在全市范围内试行《义务教育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通过评价改革,构建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价体系。组织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第四批)课题的申报工作,启用“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系统”,实现匿名网络评审。开展广州市创新学术团队评选,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团队工作精神,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广州大学樊军辉“天体中的高能物理过程”等25个团队被评为首批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开展广州市第七届教学成果奖评选,评选出一等奖3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4项,并推荐了21项优秀项目参加广东省第七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历时一年多,集中全市近千名优秀教师研究开发了“广州‘教育e时代’同步教学资源包教学资源开发、应用试验”项目,建成了中小学15个学科的同步教学资源包,4881课时的同步教学资源和3000节网上资源同步挖掘拓展,点击下载人数已达16万多人次。加强教学成果的推广,向全国推介了市第七中学冯旭初老师的“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和市教研室林少杰老师“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
(三)创新思路,推动普通高中教育攀上新高峰。
认真执行《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发挥督导评估机制的杠杆作用,调整毕业班工作的评价权重,充分调动学校开展毕业班培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集中全市教研员、高等院校部分高考研究专家、上百名高中毕业班优秀学科教师等资源,开展全市范围的培优工作,有效提高了毕业班工作质量。2009年,我市普通高考取得了优异成绩,攀上了20年来的新高峰。各批次上线人数大幅度增长,各批次上线率大幅度提高,高分段考生在全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文理科600分以上考生4230人,占全省的17%;文理科650分以上考生417人,占全省的25%。对此,广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朱小丹,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广宁等市领导给予充分肯定,社会各界给予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