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完善我省现代教育体系,必然要求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我省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技能型人才缺乏,重要原因是教育结构不够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相对薄弱。因此,必须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5.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给职业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建设机遇。中央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进一步加大投资和消费力度,将使全社会得到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见效的政策措施,为全省带来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机遇,将进一步加大含教育事业在内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这将为职业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建设机遇。
6.藏区职业教育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党和国家对青海藏区的亲切关怀和巨大支持,为全省带来了推动藏区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机遇,职业教育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二、2009年-202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牧区,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和建设生态文明紧密结合,扩大规模,强化基础,提高质量,创新机制,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原则
1.适度超前与统筹发展原则。由于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将职业教育当前发展与谋划长远发展有机结合,使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布局结构、专业设置等方面适度超前,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产业发展和产业建设提供支撑。适应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需求,把职业教育放在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统筹,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
2.机制创新与适应市场原则。大力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支持和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职业教育;大力推进职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大力推进教学创新,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密切把握市场信息,根据我省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调控专业设置,加强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促进产教结合,增强服务功能。
3.整合资源与做大做强原则。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学校、整合专业,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增强发展后劲结合起来,做大做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扶持一批条件好、规模大、效益高的职业学校,相对集中办学资源,有效解决全省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做到布局合理,实现规模发展。
4.扩大规模与内涵发展原则。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注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走规模化与内涵发展相协调的办学路子。
5.省内培养与省外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利用省内职业教育资源培养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东西部联合办学、省内外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发达地区广泛合作,解决全省职业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三、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总体目标与重点建设工程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1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1)力争2010年实现中职招生规模占高中阶段招生总规模的50%,2011年后实现中职学校招生比例高于普通高中的目标。其中:2009年-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达到2.8万人以上;2011年-2012年招生规模达到3.2万人以上;2013年-2020年招生规模达到4.5万人以上;2015年-202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保持在11万人以上。
(2)大力开展各种非学历职业培训,年培训城乡劳动者20万人次以上,其中培训在职职工4万人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3万人次。
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1)强化政府主导。省、州(地、市)、县共建,公办、民办并重,企业、行业并举,形成主体多元、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效益突出、自主发展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加强统筹协调。形成省内与省外联合培养、城市与农牧区互动、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与培训并举的具有青海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3.职业教育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1)建设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成1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9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组建10个具有集聚优势和发展活力的职业教育集团,以强带弱、以城带乡、推动我省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方向发展。
(2)建设一批重点专业。紧密围绕全省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及循环经济、生态保护等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注重突出学校办学优势,重点建设一批为特色农牧业、化工、水电、有色金属在内的特色工业和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服务的专业,形成国家、省、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
(3)建设一批中职实训基地。以建设省中职教育园区内开放性、共享性的省级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为重点建设一批实训基地,满足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4)促进就业,服务民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力争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80%以上,就业质量明显提升。
到2020年全省将拥有良好的职业教育资源和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结合得更加紧密,办学水平显著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立。
(二)重点建设工程
1.示范、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通过扩建、迁建、新建等措施,集中力量,扶优做强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到2015年,1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中4所校均办学规模达8000人以上,3所校均办学规模达到6000人以上,其余4所校均办学规模达到4000人以上;9所省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校均办学规模达到2000人以上,其它学校达到国家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夯实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从根本上改善职业教育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状况。
2.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工程整合资源,集中办学,在省教育园区内建设由2-3所中等职业学校和省级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组成的为加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的青海省中职教育园区,办学规模达到1.7万人。
3.中职实训基地建设工程依托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围绕我省支柱、特色、优势产业和循环经济需求,在化工工艺、机械加工制造、藏医藏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电子电工、藏毯编织等专业领域建设20个具有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的实训基地。其中在省职业教育园区内建成装备水平较高、开放共建、资源共享的省级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承担园区内职业院校实训任务和六州职业学校(城乡联合办学)学生实训任务,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实训资源配置,提高设备使用率,降低职业教育办学成本。
4.重点专业建设工程围绕我省化工、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产业和冶金、医药、建材、农畜产品加工、旅游、藏毯、热贡艺术等特色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循环经济、生态环保等新型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布局,对接产业,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到2015年建成40个省级以上中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
5.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建设一批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教师队伍。实行中等职业学校特聘教师计划,支持一批专业师资紧缺的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公开聘请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校任教,缓解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问题;培养一批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其中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65%以上。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强化政府统筹切实加强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把对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完善在省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部门协调配合、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本地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级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在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统筹、指导、协调作用,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本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资源,扩大校均规模,做大做强一批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坚持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发展。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形成公办、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注重宣传,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宣传党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强引导,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