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现场调查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采取的应急接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传染源管理等措施进行分析,评价控制效果,预测疫情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控制策略和措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疫情处理完毕填写麻疹暴发疫情汇总信息表(见附件5),并录入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6.调查报告撰写及报告
在麻疹暴发疫情结束后(最后一例病例发病后14日),参与现场调查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撰写调查报告,并于疫情结束后7个工作日内上报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内容包括如下:一般情况;发病概况;暴发调查(包括流行病学分布、免疫史分布、病例转归、暴发因素分析等);实验室检测;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价。
(四)预测预警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定期组织有关专家,结合历年麻疹疫情、接种率及人群免疫状况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本地区麻疹疫情发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预防控制工作建议。在麻疹流行季节,要指定专人对辖区内网络直报系统麻疹疫情进行实时监测,早期识别可能的暴发疫情,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供预警信息。
(五)免疫水平、疫苗效价和免疫成功率监测
1.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各地可根据消除麻疹的工作需要,开展健康人群免疫水平调查,每次调查不少于2 个点,在兼顾监测具有连续性、代表性的同时,重点考虑常规免疫规划工作薄弱和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
监测对象可分为8 个年龄组:小于1 岁、1~2 岁、3~4 岁、5~6 岁、7~10 岁、10~14 岁、15~19 岁、20 岁及以上的健康人群,或者根据当地麻疹发病的年龄特点、人口流动情况,适当调整分组。每个年龄组30~50 人。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制定监测工作方案、组织标本检测并进行质量控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和上报;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技术指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工作。
2.麻疹疫苗效价监测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不定期选择省→市→县→乡→接种单位的疫苗运输路线,开展麻疹疫苗效价监测。
3.免疫成功率监测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组织开展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选择一定数量监测点,各采集30~50 名适龄儿童疫苗免疫前后的血标本进行检测,评价免疫效果。
四、资料管理与信息交流
(一)信息的录入和管理
麻疹疑似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信息由病例报告单位录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信息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调查完成后2 日内录入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具体要求见(《关于正式启用专病/单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麻疹病例个案信息的通知》甘疾控传防发[2009]77号));实验室检测结果由检测单位于检测完成后24 小时内录入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并将检测报告反馈至标本送检单位。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流行病学信息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对病例进行最终分类。
流行病学调查原始资料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保存;实验室检测原始记录由检测单位保存。
(二)信息交流与反馈
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麻疹流行病学监测的部门要与本级麻疹实验室建立例会制度,定期进行信息交流,并形成会议记录。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定期对当地麻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综合分析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评价当地接种率和人群免疫水平,及时将监测结果与意见反馈给下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各级职责
(一)卫生行政部门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与协调各相关部门开展麻疹监测工作,并落实所需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全省麻疹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建立和完善本省的麻疹监测网络;指导和参与麻疹暴发疫情调查;对本省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定期分析和反馈;进行麻疹病毒分离;对本省麻疹实验室网络进行考核;对本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对本省麻疹监测系统进行管理和质量控制;组织开展本省麻疹免疫水平、疫苗效价和免疫成功率监测工作,并按相应要求上报监测结果;对本省麻疹监测系统运转状况进行督导、评价。
(三)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全市麻疹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对本市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定期分析和反馈;开展麻疹疑似病例血清学检测和结果反馈;指导和参与麻疹暴发疫情调查;对本市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对本市麻疹监测系统运转状况进行督导、评价。
(四)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负责具体实施麻疹监测工作;开展麻疹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信息录入;负责麻疹疑似病例标本的收集、采集和运送;定期对辖区内医疗单位开展麻疹疑似病例主动监测;对本辖区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定期分析和反馈;对本辖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开展辖区内麻疹暴发疫情的调查与处理。
(五)医疗单位
负责麻疹病例的报告和就诊病例的标本采集工作,协助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运送工作;对本单位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对病人进行隔离和医疗救治,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六、监测指标
(一)监测系统敏感性指标
以市州为单位,麻疹监测病例中的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2/10 万以上,同时80%以上的县区麻疹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1/10 万。
(二)监测系统及时性指标
麻疹疑似病例48 小时完整调查率达到95%以上,实验室血清检测结果7 天内及时报告率达到80%以上。
(三)监测系统特异性指标
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采集率达到90%以上,散发病例血清学检测率达到90%,麻疹暴发疫情血清学确诊率到达100%,采集病原学标本的暴发疫情占总起数的百分比达到80%以上。
有关监测指标的说明见附件6
七、附录
1.麻疹疑似病例分类示意图
2.标本送检表
3.标本采集和运送方法
4.麻疹疑似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5.麻疹疑似病例主动监测月报表
6.麻疹疑似病例主动监测汇总报表
7.麻疹实验室网络工作用表
8.疑似麻疹暴发疫情信息汇总表
9.监测指标说明
附件2
标本送检表
市(州)
县(区)
乡(镇、街道)
送样单位:
送样人:
联系电话:
送样日期:
年
月
日
标本运输方式:1、冷藏 2、干冰 3、其他
传染病报告卡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现住址:
联系电话:
出疹日期:
年
月
日
初步临床诊断: 1、麻疹 2、风疹
是否暴发病例:1、是 2、否
采样日期:
年
月
日
(以下由收样单位填写)
是否合格标本:1、是 2、否
收样单位:
收样人:
收样日期:
年
月
日
注:合格血标本的基本要求是:出疹后28 天内采集,血清量不少于0.5ml,无溶血,无污染;2~8℃条件下保存、运送
附件3
标本采集和运送方法
一、标本采集
(一)血标本
1.采集出疹后28天内患者静脉血2-3ml,加入到无菌试管中,标明采集日期和病例姓名、编号。在室温下凝固,分离血清。
2.有条件地区可用1500rpm/20分钟离心机分离血清。如果没有离心机,血标本应冷藏放置,直到血细胞块从血清中完全析出。
3.在无菌条件下,将血清移至外螺旋盖带垫圈的无菌管中,避免吸到红血球。
4.血清标本运送前应在2-8℃保存,如果7天内不能运送的,应置-20℃以下保存,避免反复冻融。全血标本不能冻结。
5.填写完整的标本送检表,送检表上要注明病例编号。
6.对出疹3天内麻疹IgM抗体阴性者,可于出疹后4~28天再采集第2份血标本。
(二)鼻咽拭子标本
1.采集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的鼻咽拭子标本。
2.使用的棉拭子和试管等应灭菌。
3.用无菌棉拭子适度用力在鼻咽部和咽喉部擦拭,获得上皮细胞。
4.然后把拭子放到有外螺旋盖的并装有2ml病毒运输液的冻存管中。
5.病毒运输液有商业成品可用。常用的病毒运输液包括:
(1)pH 7.4~7.6的Hank’s液:在90ml蒸馏水中加入10ml Hanks,然后加入10ml牛血清白蛋白溶液和0.2ml 0.4%酚红溶液,过滤消毒。加1ml青/链霉素溶液。分装到无菌管中,于4℃储存。
(2)组织培养液:DMEM液加入青、链霉素使其终末浓度分别为500~1000IU/ml和500~1000ug/ml,加入胎牛血清使其终末浓度为2%,加入谷氨酰胺至浓度为1%;加入7.5%的NaHCO
3调节pH至7.4~7.6。
(三)尿标本
1.采集出疹后5天内的尿标本10~50 ml,不要收集晨尿。尿液应收集在灭菌容器中,2~8℃保存。
2.尿中的脱落上皮细胞含有麻疹病毒,通常首先离心尿液,并用病毒运输液悬浮沉淀。应在24小时内离心,在离心悬浮沉淀前不要冷冻尿液。
3.4℃转速500g(约1500 rpm),离心5分钟。
4.弃上清,并用2~3ml病毒运输液悬浮沉淀,置于有外螺旋盖的冻存管中。
二、标本运送
(一)血标本
1.标本采集后应在48小时内送到实验室,严防标本污染或容器渗漏。标本标签应清晰、防水。
2.标本运送时附带标本送检表,送检表上要注明病例编号。安排运送日期并通知实验室,说明标本送达时间。
(二)病原学标本
1.鼻咽拭子标本采集后立即2~8℃保存,尿液离心后重悬的沉淀可在2~8℃保存。48小时能送到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麻疹实验室的,2~8℃运输,否则-70℃保存。无-70℃保存条件者,在-20℃保存时间不宜过长,于1周内送达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麻疹实验室。
2.严防标本污染或容器渗漏。
3.避免日光照射。
4.其它同血清标本
附件4
麻疹疑似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一、报告卡信息
1.1 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编号:
1.2 患者姓名*:
(患儿家长姓名:
)
1.3 身份证号:
1.4 性别*: 男 女
1.5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a.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
年龄单位: 岁 月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