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和人生规划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三、人生权益保障
  (一)劳动者的权益与劳动法规
  目标:
  了解劳动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了解我国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权益的规定,学会依法维权。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了解宪法劳动法等法律对劳动者权益的规定,掌握相关基本知识。

2.理解公民的劳动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3.了解劳动保障机构的维权职能,知道依法维权的一般程序。

◆组织“劳动法规知识竞赛”,以班级为单位评选优胜小组。

◆利用网络和社会调查手段,了解相关维权机构的社会职能。

◆搜集有关维权案例并进行讨论,了解维权的途径与方法。



  (二)就业权利与就业促进法规
  目标:
  了解我国的就业政策与法规、学会维护就业权利。
  了解现有的就业服务、就业援助的渠道,掌握寻求就业帮助的方法与途径。
  理解创业的内涵,培养创业意识。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了解就业政策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正确理解公平就业原则,学会保护就业权利。

2.理解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是我国现阶段基本的就业方针,培养自主择业的市场竞争意识。

3.了解就业服务、就业援助机构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并知道如何寻求必要的帮助。

4.理解创业的意义与价值,知道政府的扶持性政策,为将来走创业道路做必要的心理准备。

◆课堂讨论:“就业促进法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法律保障?”

 

 

◆社会调查,列出主要就业服务机构与服务项目,在班级分享。

 

    

◆访问成功创业者,了解创业的艰辛和创业者的特点,讨论创业者应当具备的素质。



  四、生涯发展规划
  (一)知识准备与技能培养
  目标:
  了解职业生活需要具备的知识,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知道职业生活需要的基本技能,自觉提升职业能力。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了解不同职业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分析自身的知识缺陷,增强学习的紧迫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明确拓展知识的努力方向。

2.知道成功的职业生涯需要的基本技能,端正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提高学习职业技能的自觉性。

◆课堂讨论:为什么说知识就是力量?

   

◆采访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探讨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二)心理准备与道德修养
  目标:
  了解职业生涯必备的心理素质,做好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理解职业道德对于职业生涯成功的意义,培养良好品德。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知道职业生涯不是一帆风顺的,做好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2.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提高品德修养的自觉性。

◆分享成功者战胜挫折的故事,讨论成功者应当具备的心理素质。

◆结合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讨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三)求职准备与求职技巧
  目标:
  了解获得就业信息的多种渠道,学会筛选有用的就业信息。
  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能够对自己进行初步的职业资格评估。
  知道参加招聘的基本要求,掌握应聘技巧。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知道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并能初步运用。

2.理解用人单位对人员的要求,并能对自己是否具备相应资格、是否需要岗前培训做出初步评估。

3.了解招聘的一般程序,学会准备应聘材料,掌握基本的应聘技巧。

◆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进行“就业信息大搜寻”,并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就业岗位。

◆参观访问,了解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了解相关内容,优化备选方案。

◆尝试设计制作个人求职应聘材料,并进行交流展示。

◆模拟求职面试,训练求职礼仪。



  (四)生涯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践
  目标:
  知道九年级学生生涯发展包括的三个基本方向,并锁定自己的阶段发展目标。
  了解生涯发展规划的内容与体例,尝试制定自己现阶段的生涯发展规划。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明确升入普通高中,进而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

2.明确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升学方向,知道社会对中、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和自己的职业兴趣,选择合适的职业领域。

3.明确进入劳动队伍的发展方向,知道自己是否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选择合适的就业渠道。

4.知道生涯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能够制定出可操作的现阶段生涯发展规划。

◆调查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的、学习环境、教学特色,讨论两种不同的升学方向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趋势,分享探索结果。

◆举办“我的生涯发展规划”大赛,分享“我的选择”,互相理解、支持、祝福。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本课程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理念,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劳动奉献为荣的职业价值观的正面引导,保证课程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学生生涯发展课题
  本课程教学中,要密切联系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生活实际,联系九年级学生特殊的生涯发展课题,指导学生学会从社会需要和个人志趣的结合点上寻找人生坐标,规划发展道路,寻求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为适应社会生活、在劳动奉献中创造生命价值做好知识、能力、心理、品德等方面的准备。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本课程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围绕升学、就业、接受职业教育或技能训练等发展课题,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
  本课程教学中,要格外关注调查、访问、体验、讨论、分享、规划与设计等环节,它们既是基本的教学手段,也是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人生阅历、提升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实践过程。
  二、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要遵循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省教育厅有关地方课程建设的文件精神,以本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为依据,所呈现的内容、案例、引用数据应尽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结合九年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思想倾向,发挥人生指导类课程的价值导向作用。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呈现方式,既要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又要符合九年级学生的知、情、意、行发展的规律。
  教材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呈现的材料既要包括社会生活中与学生生涯发展、职业选择相关的数据资料,也要通俗化表达生涯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还要精选能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经典案例。材料的呈现方式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教材原则上不提供“标准答案”,所有的答案都要通过独立思考、调查访谈、讨论分享、实践体验等方式,由学生自己“找到”。
  教材编写要充分兼顾城乡九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涯发展方向及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一)导向正确,内容科学
  教材编写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符合生涯发展理论的内在逻辑,强化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以劳动奉献为荣的职业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课程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充分发挥本课程对九年级学生人生规划探索的指导作用。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