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分析学生的环境研究报告、作文、绘画、演讲稿及其他与环境有关的作品,也可以通过日常对话、纸笔测验、环境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
2.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对环境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可参考以下标准:
(1)将环境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区的环境特点和环境问题,以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联系起来。
(2)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
(3)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在现实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感知、体验和思考,并参与学校或社区有关环境的决策过程。
(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了解环境、解决环境问题,如调查社区环境状况,并通过图书、报刊、网络等获取有关环境的信息等。
(5)鼓励学生与同学、教师、社区居民、环境研究专家、环境决策者等相关人士就环境问题相互沟通,并为解决环境问题进行协商、合作。
(6)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进行分析,尊重学生获得的不同体验和形成的不同观点。
(7)指导学生个人或通过小组合作,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各种策略和行动。
3.对学校的评价
(1)学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负责环境教育的计划、实施、协调和评价。
(2)学校通过一定组织形式,保证学生、家长、学校教职工和领导,以及社区代表等,共同参与学校环境建设和环境教育的决策和行动,并对学校环境教育计划的执行进行监督。
(3)学校明确规定各学期环境教育的目标、实施方案、时间安排、评价手段和指标等内容,统筹规划各年级环境教育内容。
(4)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日常评价包括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方面的内容。
(5)学校为教师和管理人员接受环境教育的培训给予支持并努力创造条件。
(6)学校向师生提供足够的环境教育教学资料、设备和场所,保证师生便利且有效地加以利用。
(7)学校有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加强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的行动。
(8)校园环境建设体现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必须依据《指导意见》,充分体现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为环境教学落实内容标准要求、实现课程目标提供基本的教学材料。环境教育教材的编写应注意体现以下六个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环境教育是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以及行为习惯养成于一体的综合教育过程。教材编写必须使环境教育各方面的目标相互渗透,并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趣味性原则
教材的呈现方式要适合学生学习。应做到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的有机统一。提倡多用图像,多设计活动。图像的设计要主体鲜明,内容精炼科学,形式生动、美观,便于阅读。活动的设计要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难易程度适中,赋予启发性和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研究性原则
教材编写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周围环境及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四)科学性与量力性结合的原则
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既要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身心发展规律。
(五)地方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从学生身边的或熟悉的现实环境问题入手,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的环境现状、特点和问题。
教材应反映时代特征,突出学科前沿和有关社会热点问题,并根据环境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发展、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学生的发展,不断修订。
(六)系列化原则
教材编写应重视系列化建设。教材的系列化包括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等。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环境教育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内部资源、外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三大部分。
(一)学校内部资源
主要是指学校现有条件所能提供给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实物,如学校植物园、图书馆、实验室、标本、教学设备和其他学校活动场所、设施等,它们为学生营造了合适的环境教育情景。
(二)学校外部资源
要充分利用好动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科技馆、大学、科研机构、农场、工厂、商店、街道、社区、河流、农村生态环境等学校外部资源,以激发学生探究环境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信息化资源
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及音像资料等信息化资源,强化学生对我国和世界各地环境教育信息的了解和应用。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
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第一部分 前言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典范性
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选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典范作品作为教育内容,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趣味性
本课程贴近少年儿童生活,注重兴趣培养,教材的呈现形式应符合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学习形式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少年儿童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
(三)启蒙性
本课程注重对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体现启蒙性。
(四)开放性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应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可利用的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参加村镇或社区传统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二、基本理念
(一)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
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影响的结果。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
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如参观文化馆、博物馆,游览文化古迹、文化名胜等,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一)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形式,自觉拓展学习视野,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五)学习传统文明礼仪,提高个人修养。
(六)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意识。
二、阶段目标
(一)第一学段(1至2年级)
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40首(篇或段),能大体了解其意思。
2.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等活动,能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4.初步了解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5.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名胜古迹等,能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参加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6.逐步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7.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
8.能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初步具有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的意识。
(二)第二学段(3至6年级)
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120首(篇或段),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
2.能够尝试表达自己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3.继续了解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4.初步了解古代戏曲、对联、谜语等民族文化。
5.了解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文化名胜、重大的科技发明等,并能熟练诵读相关作品。
6.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能够与同学合作,尝试进行文化名胜游览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等活动。
7.对传统文化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8.学习传统文明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
9.通过传统文化学习,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第三学段(7至8年级)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经典古诗文60篇(首或段),能默写出重要的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