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7至8年级
内容与要求
| 活动建议
|
1.了解山东生物资源状况,珍视生物多样性,尊重一切生命及其生存环境。
2.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环境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探究其形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3.了解山东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4.了解山东水资源的利用状况。
5.了解家乡空气污染状况,理解污染指数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6.了解中国和世界有机食品发展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7.了解垃圾的种类、来源及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健康问题。
8.理解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不能超越环境的承载力。
9.知道技术在给一些人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可能对其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害。
10.区别在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中不同参与者的不同角色。
11.尊重、关爱和善待他人,乐于和他人分享。
| l 收集山东省自然保护区相关资料,了解环境保护和物种保护的重要意义。养成环保从身边做起的行为习惯。
l 围绕当地主要的生态破坏现象,探究导致生态破坏的机理和防治对策。养成人与自然、社会和睦相处的行为习惯。
l 选择一个本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及对当地或其他地区人们生活的影响,认识自己在其中的责任和义务。养成对事物深入思考分析判断的行为习惯。
l 设计家庭节水和校园节水的调研方案。了解节约用水的必要性,养成自己节约用水也要影响别人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
l 调查常用交通工具如自行车、小汽车等的能源消耗情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养成节约能源的习惯。
l 进行食物选择的社会调查,提出科学、健康的食物选择倡议并付诸自觉行动。养成合理搭配饮食的生活习惯。
l 调查垃圾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并付诸行动。养成有效使用资源的行为习惯。
l 调查当地旅游业发展状况,讨论旅游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和当地发展生态旅游的可能性。
l 分析水利设施对不同区域居民的影响。
l 与环保组织联合开展一次环保行动。养成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行为习惯。
l 列举自己不利于他人健康的行为,提出改正措施,并付诸行动。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习惯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实施
(一)教学策略
环境教育的实施必须凭借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应结合环境教育的过程性评价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和方法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现有条件,采用不同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像户外教学、社区服务、实地考察、模拟游戏、个案研究等,使环境教育既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
2.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中发现问题
人们的日常行为及不同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往往与某些环境现象或环境问题息息相关。例如,人们也已习惯的垃圾处理方式会造成环境污染:焚烧农作物秸秆导致空气污染、填埋垃圾导致土壤污染、往江河湖海倾倒垃圾导致水体污染等等,环境教育恰恰要使学生从“习以为常”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达到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目的。
3.从“可解决的问题”做起
当代环境问题已从区域性、小规模向全球性、大规模方向发展。许多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单靠一个学校、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力量,是不足以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的。像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得以缓解或解决。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更需要关注身边的、可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像家庭、学校和社区中存在的某些环境问题,教师可以此作为环境教育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自觉参与改善环境行动的愿望。
4.创造融洽和相互支持的学习环境
环境教育的教学过程既要鼓励学生与教师全方位地交流沟通,又要为学生搭建起相互交流和共同分享的学习平台。
(二)探究与行动研究
自主探究和行动研究,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方式。学习探究真实的环境问题或自己所关心的环境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识别并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或者在教师引导下识别并提出环境问题。
(2)确定信息预案。
学生通过讨论,初步确定就该问题已经掌握了哪些信息,还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3)信息的搜集与加工。
搜集信息的主要途径:图书馆、大众传媒、网络数据库;向专家、环保组织成员或政府官员请教;走访社区居民;野外考察,采集大气、水、土壤、动物、植物、生活用品的样本等。
对搜集到的相关信息,要进行鉴别、分析和综合处理等。
(4)提出多个研究方案,评价各方案的预期效果,选择并确定行动方案。
(5)制订具体的行动计划,实施计划,及时评价并调整计划。
行动计划包括采取行动的时间和人员安排,所需资源的种类、数量和来源等。
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应及时搜集有关信息,以便对行动过程进行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计划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确保达到预期的效果。
2.行动研究
通过观察或调查,发现身边现实的环境问题,确定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在收集、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制定研究计划,然后采取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行动,在行动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调整研究计划和行动,不断改进实践,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就是环境教育中的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要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师生作为研究者,民主参与决策和研究,而不是依赖外部“专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提出一个自己想要解决的环境问题,通过探究、讨论,澄清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及潜在的阻力或限制,寻求采取行动的机会。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学生或教师不断地进行批判性反思,并根据反思结果修正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学生不必等到调查研究取得明确结果之后再采取行动,而是把研究过程和行动过程结合起来,边计划边行动,边反思边改进,这样可以避免贻误采取行动的时机,最终实现改进实践和问题解决的目的。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环境教育评价的主要作用在于改进和完善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状况。该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教师和学生在环境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评价要充分考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具体差异,力求为改进和提高学校环境教育的成效提供依据。同时各学习阶段的终结性评价结果要成为下一阶段环境教育计划的起点。
2.评价主体多元化
环境教育的实施,不但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而且需要社区、地方环保部门、民间环保组织等社会力量的配合和支持。为客观而全面地反映环境教育的过程和成效,上述各部门或个人均可以成为学校环境教育的评价主体。他们既可以以实施者的身份参入环境教育的内部评价,也可以作为独立于学校的外部力量对学校环境教育进行总体评价,还可以对各自在环境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3.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环境教育评价既包括对学生环境教育学习方式、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又包括对教师环境教育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的评价,还包括对学校环境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显而易见,如果是基于改进和激励环境教育的目标,评价应注重对环境教育的不同方面进行单项评价,以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提高评价结果的针对性;如果是基于判断学校环境教育实施成效的目标,评价则需要对学校环境教育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评价。评价要关注被评价者的个体差异,力争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4.评价方式多样化,以定性评价为主
环境教育关注学生实地观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敏感度、生活体验、投入程度、合作精神、探索精神等。这种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单靠传统的纸笔测验是难以进行评价的。为了对环境教育的实施过程和实际成效作出全面而科学的评价,必须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纸笔测验、行为观察、成长记录袋、情景测验、学习或教学笔记与反思等。
(二)评价要点与方法
1.对学生的评价
环境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学生与环境有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环境教育评价要对学生上述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评定环境教育的成效。
依据环境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各年级段的评价指标要与“学习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部分的要求相一致。评价方法的选择要与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相适应。
(1)环境伦理观的评价
需要观察学生在环境教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分析学生有关环境问题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评价者要在环境教育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考察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并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陈述其有关环境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评价者还要鼓励学生通过成长记录袋等方式收集和整理自己在环境教育中的作业或其他学习作品,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环境意识、态度和情感进行评议和反思。
(2)实践技能的评价
需要直接观察学生在提出问题、搜集和整理信息、制订和实施行动计划等方面的表现;评价者可以指导学生在环境研究和环境保护等活动中记录各自的参与状况,使之成为一项评价依据;评价者还可以采取情景测验方式,让学生对虚拟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
(3)基础知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