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和人生规划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二)公共卫生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了解重大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生活水污染的知识,掌握基本的预防、急救、处理方法。

2.了解简单的用药安全常识,能够合理、安全用药。

3.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常识,形成维护生殖健康的责任感,安全度过青春期。

4.了解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知道预防艾滋病的方法和措施,形成自我保护意识;正确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5.学会选择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学习识别毒品的知识和方法,拒绝毒品和烟酒的诱惑。

6.了解和分析影响生命与健康的可能因素,努力保障生命健康。

  举办一场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可以邀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的专家主讲。

 

出一期宣传青春期健康常识的黑板报。

       

组织一次以“拒绝烟酒 抵制诱惑”为主题的班会,以演讲、小品等形式进行交流和展示。

  


  (三)意外伤害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学习了解关于道路交通的法规知识,增强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意识;主动分析出行时存在的安全隐患,寻求解决方法;防止因违章而导致的交通事故的发生。

2.正确使用各种设施,具备防火、防盗、防触电及防煤气中毒的知识和技能。

3.了解和积极预防在校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提高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4.学习消防法律法规的有关内容,培养消防意识,了解家庭、学校等公共场所的防火常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观看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片,或请交警来校作交通安全报告。

    

调查自己所在的社区在防火、防盗、防触电以及防煤气中毒方面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意见。

    

请消防员来校举办消防知识专题讲座,并指导学生掌握消防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



  (四)网络、信息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预防违法犯罪的意识,抵制网络上各种不良信息的诱惑。

2.正确认识网络的利与弊,学会判断和有效拒绝的技能,做到合理利用网络。

3.认识迷恋网络带来的危害,学会避免和摆脱网络沉溺。

在班级里举行一次“中学生使用网络的利与弊”的辩论赛。



  (五)自然灾害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了解当地常见的自然灾害,学会冷静应对自然灾害事件,加强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训练,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2.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别,了解我国曾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逐步树立起生态文明观,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组织一次自然灾害自救模拟演习,如发生地震、雷电、洪涝时的自救。



  (六)校园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了解校园暴力造成的危害,学习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避免不应有伤害的发生。

2.学会在人际交往中有效保护自己的方法,增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能力,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

收集有关校园暴力的案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正确的应对方法。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发展,着眼于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二)全面实施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的。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注重培养学生预防和应对安全事件和事故的能力,形成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三)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
  本课程教学要面向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深入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积极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寻找相关的教学素材,注重选取学生普遍关注和乐于交流的安全问题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方法技能,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健康、安全成长等有关的问题,通过开展思考、讨论、收集、调查、辩论、访谈、模拟演习、角色扮演等多种活动,在合作学习和互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能、丰富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不能将书本内容作为教条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
  (五)努力实施开放式教学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和演练等方式,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安全教育;可以运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探索寓教于乐、寓教于丰富多彩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可以与公安消防、交通、治安以及卫生、地震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聘请有关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根据学生特点系统协调承担安全教育的内容,并且协助学校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组织演习活动。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目的与原则
  1.评价目的
  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到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安全素养与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
  2.评价原则
  (1)坚持鼓励性、发展性的评价原则。评价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2)课程评价既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安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注重考查学生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3)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学生的学习评价
  评价应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学习状况和安全意识、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本课程倡导如下评价方法:
  观察  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公共安全某一方面的表现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项目评价  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中的安全问题进行活动,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就进行分析,并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考查  考查方式应灵活多样,如知识竞赛、辩论、情景测验等,以对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学习及安全素养状况做出评价。
  (三)教师的教学评价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分析与反思。要关注教师是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否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安全健康成长的愿望,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要与其他课程的评价改革制度和方法结合起来,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安全教育》教材的编写应当以本《指导意见》为依据,全面落实《指导意见》倡导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使教材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
  (一)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本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要求
  安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和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模块内容。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应切实体现课程理念,全面落实《指导意见》的内容标准,全面实施课程目标。
  (二)教材编写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难易适度,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