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各高校要根据国家、地区、行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办学层次,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规格要求,大力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本科院校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减少必修课比例、扩大选修课比例,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培养的转变,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职高专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实施订单培养,教学过程要满足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2、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2007年至2010年,省教育厅建设500门左右的省级精品课程,力争更多的课程建成国家精品课程。同时,更加重视省级精品课程的内涵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扩大省级精品课程的受益面,省级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应上网面向全省高校免费开放,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各高校要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工程,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整合课程资源,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网络和计算机环境下,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的培养。
13、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各高校要完善政策导向,引导和鼓励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区别不同专业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习时间、实习场地、实习经费、实习指导教师“四落实”,切实加强对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及其效果的检查、监督和考核。本科院校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原则上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要强化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全过程的规范管理,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校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向本科学生开放。高职高专院校每个专业均应有综合性的实践训练课程,必修实践实训课开出率应达到100%。要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加强和推进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力度,在校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省教育厅将通过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开展年度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奖励活动和组织学科性、技能型竞赛活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