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加大科技投入,改善科研条件”问题
在“十五”期间,我市以提升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为重点,把支持的重点放在科研、检测、中试设备的更新上,从2005年开始在项目组织方式上一改过去“撒胡椒面”的方法,引入竞争机制,扶优扶强,把以前的“吃饭钱”真正变成了发展本钱。为使支持的资金真正落实到设备更新上,按照设备、采购票据一一对应的方式,对院所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计划实施情况逐个进行了检查验收。采取能力建设项目滚动实施,设备经费逐年支持的方式,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年每年安排经费1300万元,共计3900万元,支持18个开发类院所改善科研条件,引导院所增加设备投入2400万元,2005年新增仪器设备313台(套),其中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17台(套),2006年新增大型仪器设备140余台(套)。通过能力建设的支持,院所科研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发展能力得到提高。院所科研产业呈现上升势头。2006年,市属开发类院所经营总收入近3亿元,与2001年相比增长了50%。同时,我市着力实施“每年建立100万元引进人才专项资金、开发100项科研项目、培养100名管理和技术骨干”的“三百计划”来扶持院所发展,力争通过2-3年的建设,使科研院所的装备水平显著改善,科技人员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良性循环机制,使科研院所的学科优势、创新和产业化能力以及装备水平得到改善。另外,我市还在每年安排600万元加大对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基础上,在应用技术研发资金里,对科研院所能力建设的资金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在加大市财政对全市科技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完善人才开发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发挥各类经济组织的联动作用,逐步建立起政府、社会投入和个人自愿出资相结合的融资机制。鼓励公司、协会、业主设立科技开发资金,吸引各类社会经济组织参与科技开发投入,形成全社会重视、参与科技开发的多元化投入局面。
三、关于“加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自己人才的培养”问题
我市一直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创新。一是以工程为载体,大力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培养工程以及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博士后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培养工程、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百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培养计划,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使高层次人才素质得到较大提升。二是以培训为手段,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送培计划。在培养方式上,坚持脱产培训与考察学习相结合;在培训时间上,坚持中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在培养方向上,坚持与重点产业、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相结合;在培训经费上,坚持政府支持、社会参与、个人承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了“优秀中青年干部赴香港一年期顶岗培训”、“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赴美半年期培训”等培训项目,共选派6000余人次出国(境)培训,成功探索、创建了人才培训国际化的有效途径。我市“赴香港一年期顶岗培训”和“赴美国半年期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培训”已成为全国知名培训品牌。另外,我市还大力实施“领军人才”、“名家大师”等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培养力度,选送大批优秀中青年人才到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训,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2007年,我市在财政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投入50万元专项经费,继续实施“重庆市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建立国家、地方和高校三级科技团队的培养模式,加快拔尖学科带头人成长,为申报国家级重大项目、培育重点学科带头人和自有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做好前期基础工作。继续实施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每年推选一批具有相当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并为西部建设事业服务的人才到国外学习,努力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