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建设任务是,新增设施粮田17万亩、设施菜田4.2万亩,其中1万亩具有保护地设施,3.2万亩具有较为完善的露地基础设施。要做好农场和崇明县要求增建10万亩设施粮田、7000套蔬菜大棚的相关工作。启动建设标准化畜牧业生态养殖基地16家,标准化水产养殖场8家,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10个。
工作要求:一是按照节点进度计划,切实推进在建工程建设,加强质量监管。二是研究制定设施粮田、设施菜田资产管理办法,建立档案,明确经营和管理主体。三是加强督促检查,对不按规范实施和随意损毁设施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责任处室:种植业办、蔬菜办、畜牧办、水产办
三、改善农业机械装备
“十一五”期间,农机工作目标是,粮油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5%以上,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主要畜禽和水产养殖基地机械化装备率达到65%以上,林果、蔬菜、水产与棚室内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新增各类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组织50个,每年培训农机人员1.1万人次。
2007年工作任务:新增、更新大中型拖拉机723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161台。在更新传统耕作机械的同时,新增插秧机189台,育秧播种流水线63套,以确保10万亩水稻机插的需要。新增高性能植保机械8542台,以确保160万亩水稻病虫防治需要。新增各类秸秆还田机具302台套,确保150万亩秸秆机械化还田的需要。还要根据目前国内外青玉米收获机械的情况,针对本市实际,选择机型,做好性能试验等工作。
工作要求:一是抓好培训。市里负责育插秧技术师资力量的培训,区(县)负责各示范点操作人员的培训,生产企业或供应商负责对机手的培训。二是加强管理。政府出资购买的植保机械,产权归镇级集体所有。要对植保机械进行登记、造册,不得随意变卖。三是创新作业方式。进一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基层统防统治植保服务队建设。
责任处室:农机办
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研究
“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工作重点:一是加大种源农业发展力度,重点发展优质奶牛、优质粮油、花卉种质创新和产业化、绿叶蔬菜和瓜果、水产养殖和开发、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二是加强关键信息技术的攻关、集成和应用。围绕国家“金农工程”,构建“两个平台”(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数字农业中心管理平台),推进“五大系统”(农业政务管理系统、农产品生产智能化管理系统、市场服务信息系统、农产品安全检测及追溯系统和现代农业信息工程系统)建设。三是加快农业装备开发步伐。进一步提高种子加工、温室、小型作业机械和冷链设备的研究、制造、综合配套服务能力,保持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四是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生物制品、崇明农业生态关键技术的研究、集成和推广。五是深化农产品精细加工和物流技术研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