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训以稳定从事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农民10000名。其中列入农业部培训项目5600名(项目管理及培训标准按照农业部文件,结合本市工作要求另行制订);列入市级培训项目5000名左右。培训对象以各产业经营规模较大、年龄在60周岁以下农民为重点。培训方式以进村办班为主,年受训时间不少于60课时(其中技术指导不少于5次)。培训任务主要由区县组织实施,鼓励市农委各产业办选择郊区特色农产品发展基地与区县联合举办示范性培训班。通过培训,努力提高学员对农业生产环节关键技术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培训以一产转向非农产业转岗型农民8000名。培训对象以人均年可支配收入4000元以下农户家庭以及年务农时间少于半年的兼业农民为重点。培训方式:一是区县农委直接培训,围绕涉农企业及农业延伸产业就业岗位需要,开发培训专业,实施针对性培训,拓展农民工资性收入。二是搭建工作平台,配合劳动部门、行业及协会挖掘岗位空间,引进社会办学力量,实施向二、三产业转岗培训。通过培训,努力增强农民非农就业能力,培训就业率达到60%以上。
(五)开展以掌握单项知识引导性培训6万人次。其中普通农民植保、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1.5万人次,新品种、新技术普及培训1.5万人次,农时农事培训0.5万人次;村级事务代理室、文化活动室工作人员业务辅导培训以及卫生室乡村医生信息化实务操作培训1万人次,农村居住人员电脑基础上网、生活保健、卫生文明知识普及培训1万人次;来沪务农人员从事蔬菜、畜牧、水产生产质量安全知识普及培训5000人次。培训方式以知识普及、辅导讲座、远程教育等引导性培训为主,培训时间一般为2个半天,重点培训按实际需求可增至3-4个半天。通过培训,努力提高学员单项实用知识和技能水平。
三、工作要求
新型农民培训是"十一五"期间本市"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市农委确定2008年农民培训工作为"提升质量年"。为此,各级农业部门和培训单位要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强化管理措施,力争培训质量和效果在历年工作基础上有新的突破。
(一)提高认识,明确职责。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带来城乡居民文化、技术素质的差异性,随着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当一大批年轻化、知识化农民离开农村,这种差异性尤为突出。因此,要把加速提高现有农民文化、技术素质作为各级农业管理部门的应尽职责,克服农民培训难字当头的畏难情绪,改变不分对象、偏离实际的简单灌输,摒弃只求培训过程,不求培训效果的工作倾向,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