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委农民培训项目推进小组每年组织开发3-4个农业职业技能新专业课程标准;统一编写农民培训教材和配套实用手册,按照学员数下发,确保人手一册。对未实施统一开发的教材,由区县农业部门自行组织编写或选用,报市农委农民培训项目推进小组备案。各区县要以创业农民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项目为重点,开班前摸清学员基本情况和其从事产业的关键技术特点,因人因行业完善课件设置。对农业特色产品基地及特色行业,要锁定培训对象,先易后难,形成1-3年课程体系。要建立培训机构与聘用教师授课提纲双向沟通制度,确保教师授课效果与教学计划所要达到的培训效果相一致。
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农民培训过程中师资短缺、教学业务水平不高、教材教法不当等矛盾。要以市级农民培训讲师团和区县农民培训师资库为重点,市、区两级各有侧重组织对师资的培训和教学教研活动。市级层面以市农广校为主组织开展师资培训和教学教研活动;各区县要充分运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涉农院校和农科院的师资优势组织区县层面的师资培训和教学教研活动,原则上每年均不少于2次。
继续加强培训过程管理。要大力推广区县在实践中形成的第一堂课、最后一堂课、培训台帐和学员考勤制度等行之有效的做法。要根据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培训需求,以课次为标准、以农民学懂弄通为目标,围绕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实施现场技术指导。要重视对现场技术指导的督查,对技术指导人员、受训学员、指导时间、指导内容、实施效果要做好记录。积极倡导发放培训指导券、公开技术人员通讯方式等措施,切实注重教学过程管理的成效。
三、完善工作机制,把好出口关
进一步明晰职责分工,市农委各产业办和涉农院校培训单位具有师资力量强、管理较规范、硬件基础较好等优势,主要以中高级职业技能和创业农民项目为培训重点。区县级培训单位具有组织生源能力强、镇村上下联系紧密,主要以职业技能资格农民培训、实用技术农民培训和引导性培训为重点。要探索引进社会办学力量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二、三产业上岗培训,以60%以上的培训就业率为主要衡量指标。农村社区管理、健康、环卫、卫生、信息、文化等培训主要依托市相关职能委办联合实施,区县农业部门要做好协调与搭建平台工作。
在已建立创业农民、职业技能资格农民培训考核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专业农民实用技术应知应会培训考评检测方式,以及转移农民培训的考核方式和引导性培训的效应衡量方式。建立对培训单位存档资料的查核制度,各培训单位须收集培训过程中的文档、财务、音像等资料,认真填报农民培训《教学管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