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五象新区核心区2007-2010年建设规划的通知
(南府办〔2009〕9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市级各双管单位,市直各事业、企业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南宁五象新区核心区2007-2010年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九年四月十五日
五象新区核心区2007-2010年建设规划
一、建设背景
五象新区位于南宁市南部(邕江以南),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位置,是南宁连接北(海)钦(州)防(城港)城市群的重要基地。五象新区核心区位于五象新区最核心位置,北起邕江、南至湘桂铁路复线绿化控制带、东到南北高速公路绿化控制带、西到平乐大道,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是新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核心区的建设关系到新区未来的发展,它的健康、快速发展对于五象新区乃至南宁市未来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五象新区核心区作为南宁市“十一五”期间城市重点建设区域,必然是未来几年间南宁市城市建设的“重头戏”,未来几年将是核心区开发建设的关键时 期。
(一)发展机遇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和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我国与东盟等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交流合作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每年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和建设,尤其是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的构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和南贵昆经济带建设,自治区“富民兴桂新跨越”战略决策的全面深入实施,特别是国务院批准同意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启动建设;我市被批准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使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面临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在国家区域开发政策、广西内外环境和发展条件变化等新形势下,自治区党委、政府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而提出了深入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和“东靠西联、南向发展”的区域合作战略,作出了“加快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列为广西“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提出了率先发展的思路:建设以南宁为核心的沿海城市群,把南北钦防建设成为广西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龙头,打造广西经济新增长极,推动广西沿海地区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
根据自然条件、区域交通、经济流向、行政区划调整、城市空间区位、现实基础、发展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结合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加快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放开发”重大战略决策和对南宁市的城市定位和发展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做出了“实施向南发展战略,建设五象新区,再造一个新南宁”的战略部署。2007年9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五象新区开发建设的决定》(南发〔2007〕32号),为五象新区开发建设提供了重要政策指导。
(二)战略意义
核心区是五象新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关系到五象新区未来的发展。因此,核心区的健康、快速发展对于五象新区乃至我市未来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经济意义。核心区的开发建设,可以在南宁市原有新区建设思路上突破局限和盲点,与构建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合作的新格局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凸显南宁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通道价值和枢纽价值,将潜在的经济优势将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优势,使南宁从中国-东盟的地理中心转变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和区域枢纽,使南宁在服务国家西南大开发战略中发挥更为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同时也将大大加快外部资源聚集南宁,为五象新区在新的环境下实现加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政治意义。最近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指出,“城市发展要形成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五象新区。”,为五象新区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实现城市向南发展、建设五象新区、再造一个“新南宁”的战略部署,为核心区各项建设和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物质和政策环境,有利于促进五象新区的稳定和谐;有利于各城市开发区和新区的协同发展,互为借鉴,充实、深化周边的伙伴合作关系。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我市构建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 “两廊一圈”和北部湾经济区中心枢纽城市为契机,按照《
中共南宁市委关于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的决定》确定的“工业、园区、交通、五象优先”发展要求,结合核心区实际情况,遵循立足实际、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合理安排核心区建设项目,促进核心区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二)功能定位
充分考虑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合作新格局,紧紧依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将核心区建设成为引导和承载五象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地;首府南宁中心城区与北(海)钦(州)防(城)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纽带;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中的重要一极;自治区首府南宁新的行政中心、商贸中心、文体中心、信息中心和现代服务基地。
(三)总体思路
1.建设特点。核心区2007-2010年建设规划主要突出五个特点: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积极打造交通网络,为核心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便捷的联系和纽带功能;二是以大型公共设施项目的建设为重点,带动周边房地产等其他建设项目的开展;三是大力完善给排水、电力、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区各项建设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证;四是积极开展五象新区景观、内河水系综合整治等建设项目,努力营造新区宜居环境,初步体现核心区风格特色,以引导部分企业进驻及部分居民的入住。五是积极妥善解决核心区内的土地遗留问题,同时提前做好农民安置小区的建设工作,为核心区的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开发步骤。根据五象新区分区规划及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区域重大项目建设工作实际情况,将五象新区核心区的用地开发分为两期:一期开发文娱区、市民中心区、体育区和部分商业商务区;二期开发总部基地、部分商业商务区和部分居住区。此次建设规划,新区总建设面积约8.0平方公里。
(四)发展目标
通过四年的努力,在五象新区核心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完成一批对核心区开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意义的建设项目,力争到2010年,使核心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城市功能配套、产业协调发展、人口初具规模,初步营造生态良好、风景优美的人居环境,各项功能逐步凸显,经营城市初见成效,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核心区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初步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从而为核心区及整个新区未来的建设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预计到2010年在核心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327亿元。
三、产业发展
遵循“打造商气吸引人气、凝聚人气拓展商气”的方针,按不同阶段制定产业发展重点和目标,从而实现核心区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一)启动阶段(2007-2008年):以市民中心、广西体育中心等大型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为龙头,带动核心区产业的起步发展
在2007-2008两年内,通过市民中心(含科技活动中心、城市规划展示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广西体育中心等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以及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增强开发商、公司企业对核心区建设发展的信心,进一步拉动核心区投资与开发建设的高潮,初步凸显核心区的规划功能和定位。至2010年,随着市民中心、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广西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南宁、南宁艺术博物馆、五象新区综合医院等一批重大公共设施中部分设施的逐步建成,同时老城区部分服务功能向核心区的转移,为我市市民乃至全区人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如广西文化艺术中心融合传统艺术和现代风尚,将成为具有国际文化交流及民族文化艺术展示等功能的综合文化设施;广西体育中心将建设成为集体育竞技设施、体育康乐设施、体育训练设施、园林景点、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中心”,其主要建设内容有:6万人体育场一座、0.8~1万人体育馆一座、3000座游泳跳水馆一座、网球中心、新闻中心及健身、休闲、娱乐设施等。
(二)提升阶段(2009-2010年):在启动阶段基础上,将重点打造总部基地、金融中心以及服务业,大力提升核心区现代产业发展水平和规模。
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核心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广泛宣传和动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广泛吸引世界五百强、国内等知名企业、金融机构总部等到核心区落户,积极推进总部基地和金融中心的建设。
服务业是五象新区核心区的重要支撑,对于人气聚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北部湾经济区和首府中心城区物流业、商贸业密集的特点,依托市民中心、广西体育中心等大型公共设施以及总部基地和金融中心的建设,对接服务“北钦防”沿海城市产业布局等,2009-2010年核心区将积极发展国际贸易、电子商务、金融保险、酒店餐饮、商贸交通、文体娱乐、旅游休闲、信息服务、房地产等服务业,从而在核心区聚集更多的人气和商机。
定期开展科、教、文、卫、体以及青少年方面的交流活动,推动特色文化走向东盟乃至世界;依托南宁-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艺术节,重点发展广播影视、节庆文化、演出娱乐、艺术培训、体育健身、创意设计等文化生活服务产业。
打造健康时尚、丰富多样的休闲、益智、愉悦的文化娱乐产品,大力发展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彩票、体育用品产销、体育人才培训等体育产业;推动社区服务产业化:重点发展家政服务、老年服务、残疾人服务、幼儿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行业。
充分发挥交通枢纽作用,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大力培育重点物流企业,加快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力争2010年完成轨道交通线路、站点、转换站的前期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