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创新社团管理,推动社团健康发展
1、支持社团发展。民间组织在公共服务与社会事务管理领域具有不同于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独特优势,全社会要把培育和发展社科类社团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政府及各主管部门在政策、资金和服务等方面要加大对社科类社团的扶持力度,为社科类社团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社科类社团在社会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作用,使社科类社团尤其是社会福利和公益类社团得到快速发展。
2、实行分类指导。各级社科联要充分发挥作为社科民间研究和咨询机构业务主管的职能,加强分类指导,加大扶持力度,推动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对依托学院或社科机构,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社团,要以规划立项课题为纽带给予必要的经费扶持,强化其学术交流、学术创新的功能;对依托党政部门,主要从事应用对策研究的社团,要引导其增强社会效益和决策研究能力,在决策咨询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对面向企业和社会,主要从事咨询中介服务的社团,要指导其依法开展业务,积极探索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路子。
3、加强社团内部管理。制定我市社团管理办法,推进社团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建立和完善社团工作竞争激励机制,强化社团内部管理,促进社团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依附型向自立型转变。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管理工作的意见》(粤办发[2005]11号)精神,促进我市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六)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哲学社会科学活力
1、建立健全有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宏观管理体制。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按照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事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把正方向,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学院、党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围绕提高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形成机构健全、职能明晰、人员专业、运行高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市、县(区)社科联要更好地发挥党委和政府沟通联系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桥梁纽带作用。
2、创新社科研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围绕出精品、出人才的目标,完善以课题负责人为龙头、以项目为纽带、以课题招标为主要方式的研究组织形式。建立科研开发工作体制,积极鼓励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应用研究和咨询服务,大力发展智力产业,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3、做好社科规划工作。进一步提高社科规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形成包括规划、选题、招标、投标、投入、出版、推介、成果转化、奖励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范化流程,进一步发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在统筹协调全市决策咨询研究方面的功能作用;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科规划研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社科规划的导向、组织协调和资源整合功能;进一步加大对重大现实问题和应用对策研究经费的扶持力度,学院、党校及其他社科研究机构要采取措施,调动广大社科工作者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参与应用对策研究的积极性,主动向党委、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加强社科研究成果的搜集、展示、发布、推广、应用、反馈系统的建设;健全和完善有利于多出人才、多出成果的科研运行机制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机制;建立决策咨询工作机制,建立沟通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与领导决策部门的渠道;积极培育促进社科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和文化经纪人才,推动优秀社科成果特别是应用对策研究成果走向市场、服务社会,实现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统筹和科学管理,形成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有效机制和内在动力。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