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新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提高理论创新和学术研究水平
1、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以发掘惠州和谐文化为主要方向,扶持一批有重大创新价值,对弘扬“四东文化”等惠州地域特色文化有重大促进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长远影响的重大研究项目,推出一批有影响的文化丛书和学术著作,逐步形成具有惠州地域特色的学科优势。
2、加快信息化建设。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改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部门的科研设备与科研手段,完善社科规划办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在今日惠州网的“社科建设”栏目上搭建学术交流、成果发布和资讯服务平台,逐步建立与国内外数据库相链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
(三)创新社科普及方式,提高市民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
1、健全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网络。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各级宣传部门、社科联要在社科普及工作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负责统筹规划和培训社科普及专门人才,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和工作网络。学院、党校、社科研究机构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社科类社团及其他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组织开展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形式多样的社科知识宣传活动,推动社科普及工作进农村、企业、学校和社区。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加大社科知识的宣传力度,为社科普及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打造社科普及品牌。结合重大专题、重大事件,尤其是要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科学宣传普及活动。大力支持优秀社会科学专著和普及读物的出版、宣传、发行工作,精心策划组织惠州社科讲坛、岭南大讲坛?惠州素质教育论坛、社科知识下乡、社科普及周等公益性活动,不断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其成为我市普及社科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和打造文明城市的标志性文化品牌。进一步办好《惠州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其作为理论宣传窗口、社科研究平台、党政决策参考、工作实践导航的重要作用。
(四)创新学术交流,提升惠州学术形象
争取每两年精心组织一次以廖仲恺、叶挺、邓演达等我市历史名人为主题的高水准、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学术研讨或交流会,积极主动展示惠州的文化和学术形象。充分发挥惠州社科讲坛、岭南大讲坛?惠州素质教育论坛等高端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活跃学术氛围,推动学术交流。拓展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学术合作,共同策划开展大型学术活动。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