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健全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巩固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进一步加强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群体的帮扶救助,完善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制度。规范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即征即保。基本建立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医疗、教育、住房、流浪乞讨人员等救助制度。探索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服务设施,完善“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管理方式,实行政府引导主体化、投资方式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有效保障困难群体的福利服务需求。积极支持各类社会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深入开展专项和经常性捐赠活动。完善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灾害管理体制,加强防灾体系建设,建立和健全灾害救助应急机制,实施灾害救助卡制度,提高紧急救援能力。
25.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扩大就业、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等举措,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促进共同富裕。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和调节,进一步规范职务消费和公务消费,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确定管理者与职工收入合理比例。
(七)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管理体制和制度环境。
26.创新涉外管理体制。完善外经贸扶持政策,加强外经贸运行监测和管理,完善外经贸公共服务。积极培育出口主体,鼓励民营企业出口,优化出口结构,建立健全对外贸易预警机制,反倾销和反技术壁垒工作机制,推行企业生产、销售、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认证。
27.完善利用外资的体制机制。加大选商引资力度,强化利用外资的产业导向,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把引进资金项目、项目、技术、管理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开发区建设,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进一步发挥开发区在集聚优质要素等方面的作用。
28.完善合作交流机制。加强山海协作,加快“走出去”、“引进来”步伐,积极拓宽对外投资、引资的区域和领域。进一步抓住山海协作、结对帮扶机遇,继续推动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完善产业、市场、信息、环境等方面合作机制,参与省内区域互动合作机制建设,完善各项工作机制,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交流合作,建立重要资源和原材料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改革的总体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县委统一领导下,县政府将把改革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更大的力量来推进改革,切实加强改革工作的领导。
以组织建设为平台,统筹改革。建立由县长为组长、各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改革工作协调机构。以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为平台,形成“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密切配合、发改部门统筹协调”的改革工作新格局。
以改革规划为导向,统领改革。中长期改革规划的期限为5年,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编制,经县政府同意后下发实施,作为指导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以年度改革实施意见为指导,推进改革。将中长期改革规划分解为年度改革目标和任务,每年县政府制订出台改革实施意见,按照部门职能分工,落实各项改革任务,明确责任主体,指导和推动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二)加强改革的统筹协调。为增强改革的方向性、主动性、实效性,把握发展的需求,建立起“方向明确、责任落实、程序规范、信息共享”的改革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