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的通知

  5.气象灾害。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报预测能力,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完善我省气候系统观测网,提高对气候系统各要素的观测和综合数据采集、分析能力;建立我省气候系统数据库,实现气候变化信息共享。研究我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针对台风、暴雨、干旱、沙尘暴、冰雹、大雪、大风、高温、霜冻、雷电、雾、霾、酸雨等气象灾害,以及洪涝、滑坡、泥石流、山洪、森林火灾等衍生和次生灾害,做好预报、预警和趋势预测,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海岸带、人体健康等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行业或领域的预报预测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对极端气象灾害事件,以及对经济、社会、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相互之间影响评估,增强防灾减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区域人口、经济、交通、能源等的气候承载能力分析,加强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严格实施气象灾害风险论证制度,使人居环境和重要的战略基础设施远离灾害多发区、易发区和自然环境脆弱区。
  五、应对气候变化的保障措施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与环境保护、生态省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工作密切相关。是一项关系全局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十一五”期间我省面临的任务相当繁重,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规划和计划引导,做到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措施到位。省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研究确定全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战略、方针和对策,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和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合力。建立地方气候变化专家队伍,根据我省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建立健全我省统一、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省、市、县三级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系,确保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强化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支撑能力。
  1.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提出的要求,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健全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气候变化科技资源的整合,鼓励和支持气候变化科技领域的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应对和解决气候变化方面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2.推进气候变化重点领域的技术研究。加强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形成机理研究。加强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与不确定性、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社会成本效益分析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选择与效果评价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气温、降水、蒸发等的变化对森林、草地、湿地、湖泊、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加强森林生态效益分析。加强对提高能效和清洁能源、主要行业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生物固碳及固碳工程等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气候变化适应技术的研究,提高山东省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3.加强气候变化科技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激励与竞争的有效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环境和氛围,特别重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够引领学科发展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逐步建成一支强有力的气候变化科技管理和研发人才队伍。
  (三)注重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参与意识。
  1.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省、市、县各级政府要把提高公众意识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决策者的气候变化意识,逐步建立一支具有较高全球气候变化意识的干部队伍。利用社会各界力量,宣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2.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利用图书、报刊、音像等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各阶层公众进行气候变化方面的宣传活动,鼓励和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倡导节约用电、用水,增强垃圾自觉分类和循环利用的意识。通过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和其他有效方式,宣传国家和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对社会公众气候变化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尽快普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增强自觉性,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3.鼓励公众参与。建立公众和企业界参与的激励机制,发挥企业参与和公众监督的作用。完善气候变化信息发布的渠道和制度,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增加有关气候变化决策的透明度,促进气候变化领域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积极发挥民间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促进广大公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