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实施“两减三保”(减少农药、减少化肥、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计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
(3)进一步加大农业和农村适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力度。充分利用农村废弃物资源、可再生能源和农村常规能源节能技术,加快推广农村沼气、省柴节煤炉灶、节能房屋技术,提高农户应用率,积极发展农村节能,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研究开发植被及各类固碳工程技术,通过调控农业生产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规模化饲养管理及配套清洁能源技术,降低畜产品的甲烷排放强度;开发推广环保型肥料关键技术,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少(免)耕技术,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
6.林业。
(1)加快林业相关法规规章的制定和修订,完善林业法制体系。加快制定森林公园管理、湿地保护、林业场圃改革、义务植树管理、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等法规及政策。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体制,加强执法检查,扩大社会监督,建立执法动态监督机制。
(2)改进和完善相关政策,大力推进植树造林。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权、责、利相统一的林业经营体制,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主体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促进森林资源总量增加和质量提高,加快形成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继续完善各级政府造林绿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部门绿化责任制,进一步推动植树造林工作。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民义务植树的多种形式,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工作的深入发展,增加森林资源和林业碳汇。
(3)抓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好荒山绿化、沿海防护林体系、农田防护林、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城镇村绿化五大生态建设工程,构建布局合理、功能稳定、效益明显的林业生态体系。通过有效实施上述重点工程,保护和增加陆地碳贮存和吸收汇。
7.城市废弃物。
(1)认真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垃圾管理重点由末端管理转向源头削减、回收利用和最终无害化处理的全过程管理,有效规范垃圾产生者和处理者的行为。制定强制性垃圾分类和回收标准,提高垃圾资源综合利用率.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量。修订完善现行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生活垃圾填埋无害化评价标准》等行业标准,提高征收垃圾处置费的标准。提高对填埋场产生的可燃气体收集利用水平,减少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量。
(2)加快发展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新技术。推广应用先进的垃圾焚烧技术,提高设备技术国产化水平,有效降低成本,促进垃圾焚烧技术产业化发展。开发适合中国国情、规模适宜的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技术和堆肥技术,为中小城市和农村提供急需的垃圾处理技术。
(3)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通过实施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推行环卫行业服务性收费、经济承包责任制和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等措施,改变目前分散式的垃圾收集利用方式,推动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建设和使用填埋气体收集利用系统,对垃圾填埋气体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上网电价给予补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填埋气体收集利用项目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
1.农业。
(1)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完善灌排体系。继续推进节水灌溉示范,在粮食主产区进行规模化建设试点,干旱缺水地区积极发展节水旱作农业,继续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区。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建设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加大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盐碱和渍害治理力度,加快丘陵山区和其他干旱缺水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
(2)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种植制度改革。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扩大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促进种植业结构向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三元结构的转变。调整种植制度,推广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种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
(3)选育抗逆品种。培育产量提高潜力大、品质优良、综合抗性突出和适应性广的优良动植物新品种。改进作物和品种布局,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抗病虫害等抗逆品种。
(4)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发展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新技术,力争在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术、病虫害预测防治、抗御逆境、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继续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搞好大宗农作物、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扩繁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2.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