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源生产和转换。
(1)优化电源结构。加快发展核电,积极接纳省外电力输入,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不断提高替代能源发电在全省电力工业中的比重。“十一五”末省内燃煤火电装机达到6477万千瓦,占总装机比例由2007年的96%下降到88.7%;省外输入电、抽水蓄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及余能发电等达到823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的11.3%。通过以上措施,预计2010年可替代原煤消耗18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600万吨。
(2)优化燃煤装机结构。重点发展60万千瓦、百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高效、大容量发电机组以及30万千瓦及以上高效热电联产机组,禁止建设30万千瓦及以下纯凝小火电机组,加快淘汰落后机组,逐步提高清洁、高效机组的比重。到“十一五”末,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全省燃煤火电装机的比例由2007年的48%提高到60%,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由18%提高到25%;热电联产机组达到2200万千瓦,占全部燃煤火电机组的34%。“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430万千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100万吨。
(3)加强煤层气勘探和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将煤层气勘探、开发和矿井瓦斯利用作为调整煤炭工业结构、减少安全生产事故、提高资源利用率、防止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开发,重点研究开发煤炭高效开采技术及配套设备、重型燃气轮机、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超临界大型循环硫化床等高效发电技术与装备,开发和应用液化及多联产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和甲烷排放。
(4)加大油田油气资源综合高效开发力度。以提高采收率、降低递减率、控制含水率为重点,研究开发复杂断块与岩性地层以及深海油气藏勘探技术、深层油气资源勘探技术、稠油油藏和低品位油气资源提高采收率综合技术、油气资源和煤层气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强化天然气回收利用,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
(5)积极扶植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着力加强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燃料电池、生物质能、风能、地热、海洋能和沼气等的规模化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在偏远地区推广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城市推广普及太阳能一体化建筑、供热水工程,建设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沼气、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照明、太阳房和太阳灶。发展地热采暖、供热水和地源热泵技术,研究开发深层地热发电和海洋能发电技术。积极实施生物化工、生物质能固体成型、生物质气化燃料等一批具有突破性的关键技术推广示范,加快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发展。到2010年,太阳能热利用达到2500万平方米、光伏发电达到3万千瓦,地热能供暖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供热水15万户,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达到60万千瓦,户用沼气230万户。
(6)加强能源战略规划研究与制定,加快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提高我省能源可持续供应能力。制定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加强差别发电量计划管理,制定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发电调度办法,优化电力工业资源配置。研究推行发电权和排污权交易,鼓励加快清洁、高效和资源综合利用能源产业发展,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减缓由能源生产和转换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建立有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和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通过政府投资、政府特许开发经营等措施,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
2.提高能源效率与节约能源。
(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
节约能源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尽快修订和完善我省相关政策。制定各类主要耗能产品能效标准,修订主要耗能行业的节能设计规范和标准。加强节能监督检查,健全强制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设备的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依法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及管理情况、能源利用状况及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行业设计规范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2)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实行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搞好电力资源综合规划,深入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优化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大力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志管理制度的实施,鼓励和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克服节能新技术推广的市场障碍。推行节能自愿协议,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节能积极性。
(3)严格执行《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工作的通知》(鲁政办发[2007]42号)。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规模扩张,降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低能耗的信息产业,制定并实施钢铁、有色、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提高行业准入标准,适当限制省内紧缺资源及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制定节能产品优惠政策。对生产或使用目录所列节能产品实行鼓励政策,并将节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对一些重大节能工程项目和重大节能技术开发、示范项目给予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引导公众树立节约型汽车消费理念,严格执行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开发新能源汽车技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