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为指导,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节约资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遵循原则。
1.坚持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建设一起抓。充分认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综合考虑、统筹安排,使之相互促进、同步推进。
2.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减缓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挑战,而适应气候变化则是一项现实、紧迫的任务。必须强化能源节约和结构优化的政策导向,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结合生态保护工程、防灾减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形成减缓和适应相结合的应对气候变化机制。
3.坚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相结合,加强统筹规划,各行业多领域协调推进,综合运用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等相关政策,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效果。
4.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力度,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为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坚持积极参与、广泛合作。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要积极参与政府间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活动,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国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三)任务目标。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温室气体排放明显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水平取得新的进展,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根据上述总体目标,到2010年努力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政策导向,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到2010年,实现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7年降低13%左右,相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加强余热余压利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到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达到一次能源供应的10%左右。
(3)落实冶金、建材、化工等重点产业的发展政策,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工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4)采用科学灌溉技术,研究开发优良反刍动物品种和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加强对动物粪便、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加大沼气开发利用力度,努力控制甲烷排放增长速度。
(5)继续实施植树造林,搞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到2010年,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8%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碳汇数量明显增加。
2.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1)合理开发、配置水资源,加大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力度,增加水资源有效供给,厉行节约用水,努力增强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到2010年,力争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20立方米。
(2)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监管,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促进自然生态恢复,使森林生态系统、重要湿地和物种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3)加强对海平面变化趋势的科学监测以及对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监管,合理利用海岸线,保护滨海湿地,建设完善海岸防护林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提高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
3.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到2010年,力争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一批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成果得到应用,在相关领域培养一批应对气候变化的专业人才队伍,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4.提高公众意识与管理水平。加强气候变化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培训,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2010年,力争基本普及气候变化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保护气候的意识,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社会氛围。力争到2015年,全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显著增强,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公众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
根据上述任务目标和我省温室气体排放的特点,“十一五”期间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重点放在以下几个领域。
(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