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的通知

  5.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山东是经济大省,2007年完成GDP 25966亿元,占全国的10.4%,但人均GDP仅为27807元,居全国第7位,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10市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56.4%和59.5%,而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却分别占全省的72%和63%。城乡差距明显,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65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倍,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
  6.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近年来,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增加值、蔬菜产量、水果产量、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金融、物流等服务业有较快发展。但是从工业内部看,重工业比重仍占65%以上,冶金、石化等10大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达到47.7%,化肥、水泥、平板玻璃、粗钢等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5.1%、11.3%、10.4%和9.0%,经济发展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比较大。
  (二)气候变化对山东省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受气候变化影响,近50年全省平均≥10℃年积温呈上升趋势,小麦、玉米、棉花生育期内的生长积温上升,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气象产量振幅增大,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上升,农作物病虫害增多,农业灾害损失加重。同时,气候变暖导致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加快,造成地力下降。化肥、农药施用量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壤条件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比较突出。
  2.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山东省的生态环境总体上相当脆弱,生态植被恢复较慢。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内陆湖泊和湿地加速萎缩、土壤沙化、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海水盐度升高等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生态恶化引发的自然灾害不断加重,气候变化已经造成并可能继续加剧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另外,气候变化还将改变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生物基础资源量下降。
  3.对水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造成水资源总量减少。自1976年以来,山东省水资源总量呈减少趋势,尤其是地表水径流明显减少。作为山东省主要客水资源的黄河,1951— 2000年平均年径流量为385.8亿立方米,自20世纪70年代起入境流量逐渐减少,90年代年径流量骤减至222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42.4%,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呈加剧之势。同时,气候变化使降水量的时空分布更加不均,洪涝干旱发生频率将会增加。
  4.对海岸带的影响。近50年全省沿海海平面呈上升趋势,年平均上升速度超过2毫米。未来气候变化将使全省沿岸海平而继续上升,发生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几率增大,海岸侵蚀及致灾程度加重,对渤海湾地区、黄河三角洲及沿海城市将会形成潜在的威胁。
  (三)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1.对能源结构提出了挑战。2007年,全省燃煤发电装机5520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的比重高达98%;煤炭在全省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高达8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5个百分点;能源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约低10个百分点,而高能耗产品单位能耗则高出40%左右。受资源、技术、政策、管理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得到明显改变,降低单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其他省份面临更大的困难。
  2.对产业结构提出了挑战。山东省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的省份,多年来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0%以上,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1.7%,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排放总量的22.6%。由于历史原因,我省工业结构明显偏重,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较强。2000年以来,全省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年均提高1.8个百分点,2007年达到65.1%。比广东、浙江分别高约5个和10个百分点。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降低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任务相当繁重。
  3.对工业化进程提出了挑战。商品能源消费量、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继续上升。今后一段时期,是山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关键时期,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增长的总体趋势难以改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4.对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了挑战。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以提高森林适应气候变化、吸收和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山东省是个少林省份,森林覆盖率比较低,粗放开采造成植被和景观破坏、湿地减少、调控功能明显降低,而现有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荒漠化地区和瘠薄山区,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给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带来很大挑战。
  5.对沿海地区发展提出了挑战。山东省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目前我省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沿岸防潮工程建设标准仍然较低,抗御海洋灾害的能力较弱。如何按照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保障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强我省海洋环境监视监测能力、应对海洋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思路和任务目标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