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百色市2007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百政办发〔2007〕6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百色市2007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百色市2007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做好2007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根据《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第
十八条规定,结合我市地质灾害发育和调查状况,编制本方案。
一、2007年度全市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2007年我市汛期气候总趋势为:汛期总雨量略偏少,前汛期雨量正常到略多,后汛期雨量略偏少。汛期雨量主要集中在6、7月份。汛期平均气温偏高。各月份气候预测:4月雨量正常,部分县略少1成左右,5月雨量略偏少,6月雨量正常到偏多,7月雨量正常,8月雨量大部略少,9月雨量略少。雨量高峰月可能出现在6月。雨季开始在5月下旬,结束在9月上旬。由于我市大部分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与降雨关系密切,所以2007年我市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主要在4月中旬至9月上旬,地质灾害发生频率估计与上年持平。
(二)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区域及范围。
我市的地形地貌特征是:中低山、丘陵广布,碎屑岩、碳酸盐岩分布范围广,地质构造复杂,岩体裂隙、节理发育。在构造运动和各种外营力的长期侵蚀、溶蚀风化和搬运堆积作用下,地形切割比较强烈,土层厚度大,结构松散,地质环境脆弱。在降雨等因素作用下,容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人类工程建设项目增多,加上历史积累以及气候变化大等原因,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可能与上年基本一样。
根据我市地质环境特点和地质灾害分布现状,划分我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地段如下:
1. 右江区、田阳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该区人口密度较大,经济繁荣,人类工程活动频繁,且山体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严重,不稳定斜坡较多,易在碎屑岩低山丘陵区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
2. 田东县、平果县、德保县、靖西县、凌云县、乐业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该区域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广,碳酸盐岩裸露,岩溶发育,山体植被稀少,部分地区石漠化严重,山势陡峻,岩体风化破碎强烈,危岩分布广泛,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潜在的危害严重。
3. 田林县、隆林各族自治县、西林县、那坡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该区域地形切割较深,坡度陡,高差大,植被破坏严重,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人为影响因素较多,灾害十分发育,主要发生在碎屑岩地区,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且规模较大。
4. 南昆铁路、南百高速公路、百色水利枢纽、那吉水利枢纽、百色至乐业二级旅游公路等大型基础设施和交通干线的高陡边坡区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灾害种类主要为崩塌和滑坡。
(三)中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状况。
据调查,目前我市存在中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73处,受威胁人数超过15000人,潜在经济损失约3000万元。这些隐患点虽然开展了群测群防工作,但灾害尚未治理或人员尚未搬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其中大部分隐患点正处于蠕动变形的临界状态,在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的影响下,随时都可能引发成灾。有关县(区)人民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强监测,尽快开展治理或组织搬迁避让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地质灾害预防对策及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大局,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心系群众安危的高度责任感,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主要负责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认真组织研究,周密部署,亲自督促检查,抓好各项防灾制度措施的落实。
(二)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
各县(区)人民政府要根据本辖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和诱发因素,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控制”的原则,按照《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制定2007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灾害易发区段和隐患点进行发展变化趋势预测,提出具体的防范意见和防灾减灾措施。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健全应急指挥系统,协调指挥部各组成机构工作,组建应急分队,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在发生中型以上地质灾害(因灾死亡3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时,灾害发生地县(区)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将灾情报告市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及市国土资源局,市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成员要赶赴现场,参与指挥抢捡救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