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按照“一县一品”的原则,就某个项目形成拳头。具体要求是:每个县区有一名爱岗敬业、水平较高的教练员、一支常年坚持训练的队伍、一些必要的器械和经费。对训练水平较高、管理科学规范的训练队伍,市上将给予资助并代表市上参加各类比赛。
三、做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强县乡体育设施建设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已列入全省2008年度“八大民生工程”,列入省市县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之中。各县区要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本县市区的规划方案,加快工程进度,保质保量完成当年计划任务。要多元化筹资,积极创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青少年俱乐部”等,争取 “雪炭工程”和“社区全民健身器材配送工程”等项目。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新建或改建各类体育设施,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平台、夯实基础,改善城乡农民群众健身条件,推动农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同时,各县市区要维护和管理好农村体育设施,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农民健身活动持久开展。
四、坚持体教结合,加强对少儿体校的管理和扶持
目前,我市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基础薄弱,青少年训练工作的总体质量和效益不高,各县市区少儿体校在体制、经费、办学条件、招生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许多困难。开展青少年训练,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关系到我市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县级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各县市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少儿体校建设,组织财政、教育、体育、人事部门专题研究、明确职责分工、联建共管,从规划、资金、人才等方面把少儿体校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序列,确保人员编制和办学经费落实到位,确保少儿体校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确保体校教师和教练员在工资福利和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同等教师待遇。各县区少儿体校要合理布局训练项目,想方设法巩固训练人数,对业余训练成绩显著、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做出突出贡献的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到2010年,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武功县、乾县、礼泉县、泾阳县、三原县要建立一所食宿、教学、训练“三集中”的少儿体校。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要积极推进体教结合,从本地实际出发,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断创新青少年训练形式,为培养我市体育后备人才夯实基础。
五、加强体育市场的管理,做好体彩发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