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力发展基于订单农业与保单的金融工具,提高农村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分散农业信贷风险
1.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农业订单贷款管理制度,积极推动和发展“公司+农户+信贷”、“公司+中介组织(农民专
业合作组织、经纪人或协会)+农户+信贷”、“公司+专业市场(或基地)+农户+信贷”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模式,依据农
业生产加工链条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设计产业链融资产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辐射拉动作用,推进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发展。
2.探索利用郑州商品交易所农产品期货的远期套期保值功能,结合“订单农业”设计金融工具,以龙头公司为纽带,由龙头公司一方面代表农户与交易所签订农产品供应合约,锁定数量、价格;另一方面,与广大农户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支持农民扩大生产。金融机构可以向农户发放生产贷款,也可以向龙头公司发放收购贷款。
3.鼓励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以订单和保单为标的资产,大力推广“农户+信用协会(+政府补偿基金)+保险+信贷”、“涉农企业+联保协会+保险+信贷”、“仓单+保证金+保险+信贷”等金融服务新产品。
4.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村种养大户和有资质的农业生产企业通过投资“信贷+保险”和信托理财产品,有效防范和分散涉农信贷风险。
(四)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提高涉农金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1.各金融部门要积极帮助试点县分支机构开展涉农中小企业财务辅导工作,建立涉农中小企业重点联系行制度,帮助企业规范财务管理,消除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提高对涉农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2.努力提高办理信贷业务的透明度,实行“阳光信贷”,确保农民获得贷款的公平性。
3.扩大试点金融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流程,开辟金融超市和绿色通道,为农民和中小企业提供及时、周到、优良、
便捷的服务。
4.推行农贷信贷员包村到户和客户经理定制式服务,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客户,配置不同的客户经理,实行定制式、精细化服务,满足农村地区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5.借助金融机构自身的信贷网络,扩大电子化服务领域,推行手机银行、联网互保、农民工银行卡等电子化金融服务。大力推广符合农村需求特点的银行卡,如农业银行的“金穗惠农卡”、农村信用社的“金燕卡”等,为农民存取现金、转账结算、消费、理财,特别是向农户发放小额贷款和财政补贴提供切实便利。
6.大力拓展收费类和服务类资金归集等中间业务,开展农村金融咨询、代理保险销售和涉农理财业务。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