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开放,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按照政事企分开、盈利性与非盈利性分开的要求,坚持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方向,加快事业单位和服务性企业改革步伐,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实现政府办服务事业向社会办服务产业转变。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除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明令禁入的领域外都要全部放开,积极鼓励国内外市场主体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形式参与经营。
---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正确处理好加快城市化进程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关系,切实发挥城镇对服务业的承载作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载体功能。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城镇人口比重,集聚更多人气、商气,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二)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25%左右;占GDP的比重达到30%左右。
---从业人员进一步增多。到2010年,服务业从业人员总量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5%左右。
---地方税收进一步增加。到2010年,服务业提供地方税收年均增幅40%左右,占全市地方税收的比重达到50%左右。
---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30%左右。
四、“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围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交通运输、旅游、商贸餐饮、教育培训、金融保险、房地产、农村服务等8个优势行业,培育发展信息服务、文体服务、中介会展服务、科技服务、卫生保健、社区服务等6个新兴行业,实现优势行业带动发展,新兴行业多出亮点,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业发展体系。
(一)现代物流业。“十一五”期间,为更好地服务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服务于菏泽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优质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区域商贸物流基地有形物流平台(初期资源型物流到中期生产型物流)和无形物流平台(后期综合型物流)。有形物流平台建设:包括一级物流中心、二级物流中心和三级物流中心建设。一级物流中心建设在菏泽市区。承担着菏泽及其邻边地区主要物类及其信息集聚和分散功能。菏泽市区的物流以商贸物流、制造业物流过境转运物流为主导。包括服务工业生产的制造业物流和服务城区生活的商贸物流。主要抓好菏泽综合物流中心、菏泽出口加工区、菏泽保税区、菏泽物流园区、菏泽金融物流中心、菏泽口岸物流中心等建设。二级物流中心建设在市和县区的城区,主要配合菏泽市综合物流中心建设,发挥二级物流中心节点的作用,发挥各县物流集散、调度、物流资源配置、物流信息发布、物流结算、物流政策制定和综合物流调控等职能。主要抓好牡丹区中心城区市场群、曹县物流中心、定陶家纺城生产服务中心、成武物流园区、单县物流中心、巨野能源化工物流园区、郓百物流服务中心、东明石化集团铁路物流基地、恒盛现代物流园区等建设。三级物流中心包括重点镇商贸物流中心和乡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无形物流平台建设:主要抓好菏泽市物流信息中心、菏泽市电子物流中心等建设,提高菏泽商贸物流基地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
(二)交通运输业。加快菏泽集疏运中心建设,建立完善公路运输指挥系统、客运系统和物流系统。一是加快菏泽公路集疏运中心建设,建立区域交通物流信息收集与组织管理中心,实现区域交通物流信息的采集、管理、发布一体化,用信息化提升菏泽市客货运输的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最终实现运输调度、配载服务及信息服务业的智能化管理。二是围绕着现代商贸物流、能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三大基地建设的需要,加强菏泽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建设。提高国、省道干线服务水平,提高公路网密度,利用现代物流业取代和改造传统交通运输业,提升菏泽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区域的交通枢纽地位。到2010年,形成以日东、东新、济菏、菏关、德商、菏徐等米字型高速公路网为龙头,以京九、新石铁路为支撑,以国、省道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内河航运和地方铁路为补充的综合交通运输格局;围绕路网升级改造,抓好干线公路建设,建成东明-菏泽-巨野和曹县-定陶-菏泽-鄄城十字型一级公路,基本实现市县通一级,县与县二级公路连通。新建改造农村公路4000公里,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自然村通油路。三是完善铁路客运、货运体系,抓好新石铁路电气化及扩建改造工程。开工建设京杭运河洙水河航道一期,做好郓城新河、新万福河航道改造前期工作,力争“十一五”末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62公里,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96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