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制度化措施,必须摆上重要位置,坚持方向,完善措施,加快推进,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建设要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要建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包括教育管理、教学研究、考试评价、教师培训制度在内的制度体系,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推动素质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要认真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坚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10.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中小学全面推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其中,初中自2007年级学生起实行以学业考试和基础性发展目标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小学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初中学业成绩和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等级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主要依据。严格考试管理,不组织、不参加未经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各种统考、联考或其他竞赛、考级等活动。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质量监测评估系统,指导教学活动。各级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
11.切实加强学校音、体、美等学科教学工作,开展好音、体、美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文体活动等。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全面推广《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开展防治艾滋病、肺结核、乙肝等传染病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要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的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为学校开展音、体、美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四、加强学校管理
12.认真执行中小学课程方案,加强课程管理。做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开设,构建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协调发展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学生提供自主想象、探索和表达的广阔空间。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组织教学,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增删课程和增减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