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抗震设防监督管理
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加强对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尤其是要加大对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抗震设防质量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确保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依据确定的新的地震动参数,加强对灾区建设工程的监管。加强对农村建房尤其是灾后重建农房的抗震设防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加快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提高农村防震保安能力。加快减震隔震等抗震设防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建设、地震等部门要支持、鼓励、推进成熟适用的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推进城乡建(构)筑物、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关键工业设施等的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有针对性地开展抗震加固和改造。深入开展城市地震安全社区示范点工作,提高社会综合防御能力。
四、加快推进地震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
突发事件应对法》,克服和杜绝侥幸心里,立足于防大震、救大灾,全面做好地震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总结汶川大地震工作经验,抓紧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加强地震应急检查和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逐步构建安全可靠、机动灵活、手段多样的应急通信保障系统,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把地震应急管理知识教育纳入各级行政培训机构教学计划,提升领导干部地震应急管理能力。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完善抗震救灾物质储备规划,加强应急物资动员生产能力建设。完善地震应急新闻发布机制,研究探索地震灾害保险机制,继续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
五、提升地震救灾队伍能力
在我市地震应急抢险救援中,专业救援队伍发挥了重要的攻坚突击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规划,进一步加强绵阳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建设,扩大队伍规模,补充救援装备,建立训练中心,着力提高队伍实战能力。加强各级各类救援队伍及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专业救援队伍的技术和装备优势,提高救援队伍快速反应能力和跨专业协同应对能力。加强各级各类救援队伍及社会应急力量的地震救援专业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协同配合能力,进一步健全我市地震救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