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任务
1.结合国家和我市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目标任务,将气象科学普及工作纳入全市科普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逐步建立健全气象科学普及工作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完善和规范气象科学普及网络,增强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2.充分利用每年的全国科技活动周、“3.23”世界气象日、全国科普日、气象夏令营等契机,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社会公众特别是重点地区、重点人群普及宣传有关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科学背景和基本知识,提高公众应急避险、自救互救和参与节能减排的意识和能力。
3.积极推动有关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和气象台站向公众的开放工作,使其在完成正常工作任务的同时,逐步成为面向公众开展有关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等科学知识普及宣传的基地。定期面向公众开放市气象台、市气象影视中心、市气象科普馆等科普场馆。组织有关高校、科研院所气象类实验室、科技馆逐步向公众开放。
4.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联合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编写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材或课外读物,向中小学生普及相关知识。
面向学生组织开展气象科普知识讲座、气象科学知识竞赛、青少年气象夏令营等科普活动,对学生进行气象基础科学知识、应对气候变化和避险自救互救技能的教育,培养中小学生对气象科技的兴趣和向社会开展“二次宣传”的能力。
5.加强城镇社区的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学普及工作。根据不同特征的居民群体,组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气象科学普及活动,增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活动的自觉性,增强对各种气象事件的正确认识能力,以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6. 重视和加强农村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农民群众普及各类气象灾害常识和防御要点,结合气候变化的影响,推出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科普宣传品,增强农民群众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组织印制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册、知识挂图、减灾防灾气象历书等,并分发至各行政村。
7. 重视和加强对企业的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要结合企业发展需求,重点对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关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防避知识进行普及,加强对各类相应气象服务产品的推荐和宣传,以帮助企业有效防范风险、避免损失。
8. 进一步加强机场、车站、码头等人员密集场所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以公交车、轻轨及火车等的车厢、车站、站台为平台,推出宣传折页、宣传画报、口袋书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品,进一步拓宽相关知识普及的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