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指标
| 评估要素
|
A1领导职责
| B1.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均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在城市建设中,教育机构建设得到优先安排,用地得到充分保障。
|
B2.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经济、科技、教育紧密结合的格局。
|
B3.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并作出相关决策,保证各项政策和措施得到落实。政府与区委、人大、政协就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
|
B4.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解决问题。
|
B5.明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教育工作的职责,建立目标责任制,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进行考核。
|
B6.实行政务公开,主动争取社会监督,促进教育公平。
|
B7.加强政策导向,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不下达升学指标,不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给学校排队。
|
B8.坚持依法行政,推进依法办学。保障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
B9.建立长效机制,优化学校周边环境和社会环境。
|
B10.有农业的区和各县,明确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保证区域内义务教育的责任,并采取措施落实到位。
|
B11.加强政府教育督导室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作用。
|
A2事业发展
| B12.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认真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确保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合格率达到规定要求。妥善安排流动人口子女入学。
|
B13.高标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确保入学率达到本市规定标准。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
|
B14.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构建社区0-6岁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网络,3-6岁儿童入园率达到本市规定标准。
|
B15.重视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机构建设达到本市规定标准,满足各类残疾人的教育需求。
|
B16.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行多样、灵活、开放、有效的办学方式。
|
B17.积极发展成人教育。提供充足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和群众自身要求的教育服务。
|
B18.支持、鼓励民办教育。规范各类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形成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
B19.构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体系。有效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建设学习型社会。
|
B20.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建设。免费向中小学生集体开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
A3经费投入
| B21.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实行教育经费单列,并将义务教育经费单独列项,纳入预算,优先安排。
|
B22.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生平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
B23.确保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待遇按照规定标准,由区县财政部门按时足额发放。
|
B24.确保中小学公用经费,按照本市颁发的标准,按时足额拨付,保障学校正常运转。
|
B25.设立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纳入政府预算。确保教育事业协调、持续发展。
|
B26.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捐资助学,措施有力,效果显著。
|
B27.建立校舍定期勘察、鉴定工作制度。校舍维护、改造、建设所需经费纳入政府预算。
|
B28.建立有效的保障和监督机制,确保上级下拨的专项教育资金按时足额到位,没有截留、挤占和挪用现象。确保各类教育经费科学合理使用。
|
B29.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设立扶助贫困学生专项资金,适当减免非义务教育学段贫困学生学杂费、书本费,对特殊贫困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
|
B30.建立规范的教育收费制度,严肃查处学校违反规定的乱收费行为。采取措施,有效制止面向学校的乱摊派、乱收费行为。
|
B31.定期报告教育经费预算、决算情况及重大教育项目投资支出情况。依法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检查。
|
A4办学条件
| B32.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实施农村校舍加固和功能提升项目,全面提高农村校舍安全性能。
|
B33.提供符合要求的校舍、场地。学校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达到规定标准,专用教室、活动场地、服务设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
|
B34.提供符合要求的常规教学装备。按照本市颁发的配备目录,为学校配备理科实验、体育卫生、艺术教育、通用技术和电化教学的仪器、设备及各类图书资料。建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
B35.提供符合要求的信息技术装备。按照本市颁发的配备标准,配齐信息技术教室,实现“校校通”,装备校园网,“生机比”符合有关规定。
|
A5教育改革
| B36.重视德育工作。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和不同学龄阶段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
B37.推进课程改革。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和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
B38.推行高效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
B39.普及学校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发展个性特长。
|
B40.落实“阳光体育活动”和“体育、艺术2+1项目”,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
B41.深化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
|
B42.支持群众性教育科研,积极推广创新成果和成功经验。
|
A6队伍建设
| B4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合理配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班子,确保管理干部的结构、素质和能力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
B44.实行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校长聘任制度和工作考核制度。
|
B45.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人员聘用制度和工作考核制度。
|
B46.严格编制管理,合理配备教师,确保教师数量、结构和素质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
B47.推进教师教育,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准、专业水平和从教能力。加强学历达标工作,确保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达到本市规定的学历标准。
|
B48.加强骨干校长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发挥优秀校长和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
|
B49.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合理流动制度,缩小校际差距。
|
B50.实行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地区或薄弱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
|
A7学校管理
| B51.完善校长负责制,建立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运行机制。探索现代学校制度。
|
B52.推进学校制度建设,实行章程制度,推行校务公开。
|
B53.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相互融合的教育氛围。
|
B54.推进学校特色建设,鼓励学校突出办学特色,形成自身优势。
|
B55.推行电子校务,提高区县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效率。
|
B56.实行安全责任制度,及时排除各类隐患,确保师生安全。
|
B57.推进校际合作,完善义务教育合作学区,加强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
|
B58.加强教育交流。积极与市内、国内和境外建立教育合作关系,广泛吸收成功经验,提高自身办学水平
|
B59.推进社区与学校的合作。支持教育资源相互开放,建设学校与社区互助、互动的学习型社区。
|
B60.建立城乡合作机制,支持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