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

  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加快全省小水电、风电、太阳能和沼气等农村能源利用项目建设步伐。到2010年全省水电发电装机达到600万千瓦以上,风电发电装机达到5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万千瓦以上;建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综合利用模式户100万户,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40处;推广太阳灶100万台,公益太阳房改建100处;新建秸秆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站10处;推广太阳能热水器55万平方米。

  加大长庆油田、玉门油田油气资源勘探力度,加快长庆油田400万吨、玉门油田100万吨产能及配套工程和兰州-郑州成品油管道(甘肃段)建设,积极争取建设国家原油和成品油战略储备库,确保原油和成品油东进、南下通道安全。加快天然气的利用步伐。进一步加快兰州天然气管网建设步伐,提高天然气管网覆盖率,城市居民用气达到65%以上;加快汽车加气站建设和汽车“油改气”改造工程的实施,建成55座汽车加气站,年供气量达到2.5亿立方米;以“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为契机,抓紧完成天然气利用规划,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积极开展城镇小区采用天然气发电的热、电、冷三联产示范工程,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开展庆阳市石油伴生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形成集中供热面积450万平方米。

  提升燃煤电站项目的技术水平,促进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争取酒泉热电厂等一批热电联产项目能够尽快开工建设,力争“十一五”期间新增热电联产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以上,可节约175万吨标煤,相当于减排398.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同时,考虑适当限制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开发,并加大生态监管力度,协调好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在有条件的矿区应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加快煤矿瓦斯的利用步伐,建设瓦斯电站及瓦斯综合利用工程,在降低矿区能源消费的同时,有效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充分利用四○四厂、五○四厂的技术优势和我省特殊的地域优势,力争在我省选址建设核乏料处理厂。在完成乌金峡、玉门、平川、临洮、徽县、四○四厂等核电建设厂址选择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核电前期工作,为开展下一步核电建设奠定基础。

  (三)提高能源效率

  我省应继续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节能工作。首先是强化工业节能,突出抓好钢铁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一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继续组织实施百家企业节能行动,推动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快节能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其次是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推进建筑节能。再次是加强交通运输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抓好农村节能,推进政府机构节能。应继续组织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即:工业锅炉(炉窑)改造工程,区域热电联产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电机系统节能工程,能量系统优化工程,建筑建材节能工程,绿色照明工程,政府机构节能工程,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程,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健全节能政策法规和标准,加强规划指导和监督考核,确保实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的目标。

  初步测算,通过降低火电煤耗,大力发展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施火电厂“上大压小”工程和现有机组技术改造等,到2010年预计可节约115万吨标煤;加强重点高耗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争取使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节能重点行业到2010年节约燃煤90万吨标煤;加强电网建设和能源需求管理,力争到2010年节电60亿千瓦时,折合标煤约75万吨;积极推广建筑节能,努力降低建筑能耗,到2010年节约燃煤约50万吨标煤。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努力,到2010年,可节约330万吨标煤,即相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75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我省是一个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的重化工省份,为了解决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应着力推行循环经济这一可持续型发展模式。我省于2007年出台了《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于2008年9月出台了《甘肃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制定了87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工程实施时间为2008-2012年。其中节能类项目9项,主要集中在冶金、化工、建材、煤炭等行业,所有项目达产后,年可节能80万吨标煤,相应减排20.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节水类项目12项,主要集中在冶金、有色、化工、煤炭等行业,项目达产后年可节水约4999万吨;资源再利用类项目43项,主要涉及工业废渣、矿渣等,所有项目达产后年可节水约4406万吨,减排各类废弃物418万吨;废弃物资源化类项目共计14项,主要包括对废旧金属、轮胎、塑料的回收和综合加工利用等,所有项目达产后年可节能1.94万吨标煤,相应减排4.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其它类项目9项,集中在装备制造、化工、建材、煤炭等行业,所有项目达产后,年可节能5.4万吨,相应减排12.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五)重大减缓工程

  1.酒泉风电基地工程

  酒泉是全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国家风能资源区划中被确定为风能资源丰富区,境内的瓜州县被称为“世界风库”、玉门市被称为“风口”,具有建设世界级大型风电基地的资源条件。据国家气象部门风能评估结果表明,酒泉风能资源总储量为1.5亿千瓦,可开发量4000万千瓦以上,可利用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年有效风速达6300小时以上,年满负荷发电小时数达2300小时。无破坏性风速,对风能利用极为有利,适宜建设大型并网型风力发电场,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酒泉目前已建成或核准约41万千瓦风电项目,全部运行后可节约标煤89万吨,相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2.6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按照规划,到2010年底将新增风力发电装机475万千瓦,达到516万千瓦;2011-2015年新增装机容量755万千瓦,到2015年底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71万千瓦,相应地,2010年与2005年相比,将节约371.15万吨标煤,2015年与2005年相比,将节约956.34万吨标煤,分别相当于减排845.1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和2177.5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1998年9月,我省全面启动了国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工程实施区总面积31476.49万亩,2000-2010年规划公益林建设任务1030.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26.5万亩,飞播造林401万亩,封山育林403.3万亩。工程全部实施后可吸收50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该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130932万元,地方配套32147万元。工程范围包括白龙江、洮河、小陇山、太子山、大夏河、祁连山等12个天然林区,涉及陇南等10个市州的68个县市区。

  截至2008年,已完成投资132176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06218万元,地方配套25958万元;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1068.8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18.33万亩,飞播造林168.1万亩,封山育林682.43万亩,相当于吸收了5212万吨二氧化碳碳汇。近6000万亩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全面落实,责任制签定率达到100%。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

  (一)提高农业领域的总体适应能力

  我省中东部旱作农业区目前干旱多灾,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为应对气候变化,保证全省的粮食供应安全,应积极调整抗旱思路,不断转变抗旱理念,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使旱作农业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把马铃薯、草产业、畜牧业和林果业作为大产业来培育,使之成为未来旱作农业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合理调减浅山区低产劣质夏粮面积,扩大薯类、豆类、饲料、玉米等秋粮及经济作物面积。

  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着力搞好田间工程建设,更新改造老化机电设备,完善灌排体系。继续推进节水灌溉示范,在粮食主产区进行规模化建设试点。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建设田间灌排,以及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等。

  进一步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建立和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加强动物疫情监测预警,提高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如气候变暖导致的冬种作物病虫害的流行研究,努力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二)强化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

  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气候变化对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影响,我省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编制了《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已被国家发改委批准,目前已开始实施;编写了《甘肃省生态功能区划》;编制了《玛曲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玛曲生态功能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了《黑河中上游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

  强化对现有森林资源和其他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对天然林禁伐区实施严格保护,使天然林生态系统由逆向退化向顺向演替转变。实施湿地保护工程,有效减少人为干扰和破坏,遏制湿地面积下滑趋势。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提高自然保护区质量,建立保护区走廊。要采取不同的草原植被恢复经营机制保护草原:一是产业龙头带动模式;二是分户管理与基地相结合的建设模式;三是禁牧封育模式;四是休牧与划区轮牧模式。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