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制定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政策措施,支持合肥与六安、巢湖、淮南等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支持沿江具备条件的地方实现跨江发展,在产业发展、交通、水利等领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打造沿江产业和城镇密集带。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皖北和沿淮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优势资源开发、园区建设、主导产业培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善扩权试点政策,进一步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落实县域分类考核办法,做好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工作,引导县域走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5分)
十二、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全面启动长江、新安江流域县级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实施《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加强巢湖蓝藻防控。深入推进国家和省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加快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废旧产品再利用。继续抓好生态省示范基地建设。(5分)
十三、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初中改造工程,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开工建设167所乡镇卫生院、2450个村卫生室。积极推进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重点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程,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加强扶持项目建设。(5分)
十四、做好对口支援四川松潘县工作。完成应急项目的扫尾建设和竣工验收。全面开工第一批17个援建启动项目,力争提前完成阶段性援建任务。优先安排和充实松潘县北区建设内容,加快完善古城、川主寺镇、南区基础设施,精心选择一批预备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积极引导省内企业参与松潘县恢复重建,继续选派优秀教师和医疗卫生人员赴松潘县支教支医。(5分)
省经委
一、力促工业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左右。出台促进省产工业品销售的实施意见,拟定牵动性强的大宗工业品促销计划,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产品销售。进一步加强煤电油运协调和供需衔接工作,做好电力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工作。抓好2007年以来取消和停征的170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政策落实。完善工业经济运行监控制度和预警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特别是780户重点企业和43种重点产品的监测分析和调度,加强对12个省属重点企业扭亏增盈帮扶工作组帮扶的36户企业的调度工作。(20分)
二、实施九大产业振兴规划。编制实施安徽省钢铁、汽车、有色金属、装备制造、轻工、石化、纺织、船舶、电子信息九个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积极做好与国家出台政策的对接工作,组织一批项目向国家申报,争取国家项目支持。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困难企业,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关联产业、上下游产业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的企业兼并重组,实施低成本扩张。(15分)
三、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600亿元,安排1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2400个,当年计划投资1100亿元;安排亿元以上技改项目560个,当年计划投资650亿元。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生物技术工业和农机装备业,以冶金机械装备等6个装备制造业基地为载体打造经济增长爆发群。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围绕汽车、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开展10项产业技术攻关。实施“重大新产品百亿元工程”,新产品产值达到950元左右。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新认定5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合芜蚌三市20家),全方位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10分)
四、强力推进节能降耗。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以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落实节能责任制、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加强对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情况的统计监测。深入开展“安徽省节能法制推进年”活动,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监管。抓好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领域节能,推进十大节能工程、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重大项目建设,计划组织申报国家项目近200个,关闭800家小粘土砖厂,推广高效照明产品150万只。加快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资源综合利用。(15分)
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开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落实年”活动。继续实施小企业上规模计划,加快培育“专新特精”中小企业,大力发展各种担保机构。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0户,创办各类企业3万户。(10分)
省教育厅
一、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继续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面免除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费用,并补助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提高义务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由原来的小学255元/生·年,初中500元/生·年。完善城市改革资金分担办法,新省辖9市市级(含15个县改区)和5个县级市,由省级以上与市、区财政按6∶4测算;六安叶集区、淮南毛集区和潘集区比照15个县改区测算。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编制管理,结合我省财政部门推进市、县部门预算改革,会同财政部门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预算管理体制、编制程序、收支管理和预算执行等进行全面规范。强化各地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公用经费支出,严格按预算办理各项支出。(10分)
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等教育资源配置,推动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协调、持续发展。建立省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建立和完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及监测制度,全省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择校生比例控制在5%以内。启动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建立全省标准化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指导各市、县(区)完成各自所确定的年度工作目标。完成457个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实现覆盖率100%,建设远程教育省级网台。实施留守儿童教育服务工程,探索留守儿童教育的管理制度和教育模式,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15分)
三、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大省建设。提请省政府出台《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召开职教大省建设工作会议。狠抓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加强领导,强化统筹,完善政策措施,规范招生行为,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中职招生34万人左右,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稳步扩大。加强职业院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和实习实训条件,实现中职学校生均建筑面积、仪器设备总值、图书册数比上年增长。统筹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促进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鼓励职业学校参与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和就业再就业等培训工作,中职学校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80万人次以上。深化职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和职教教材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召开全省高职高专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引导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完成中职学校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努力降低中职学校生师比。加强省级中职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进一步开展国家级重点和省级示范中职学校创建工作,启动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创建工作,省级以上示范中职学校比上年增加5所以上;完成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三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培养学校建设,落实本年度任务。实行国家、省级示范院校对口帮扶宿州职业技术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阜阳科技职业学院、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制度,帮助4所学校规范办学,提升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已开展职业资格认定或职业技能鉴定的专业,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达到60%以上。稳定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15分)
四、继续大力实施高等教育“双百工程”和“质量工程”,努力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广泛听取意见,认真修改完善,协助省委、省政府早日出台《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完善高等职业学校设置办法,适当提高高职院校设置标准,报请省政府出台《安徽省高等职业学校设置办法》,确保高等职业学校设置质量。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充增量,积极争取教育部和省外院校支持,努力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争取2009年我省高考录取率达到55%以上。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和高校三级质量保障体系。遴选建设5所左右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5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0名教学名师、200门精品课程和数学图书馆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框架下,启动实施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千人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今年安排10所高校联合培养300名硕士研究生。积极支持中国科技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继续推进合肥工业大学省部共建,深入实施安徽大学“211工程”建设。实施农村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大力支持高校为我省新农村建设培养紧缺人才。(10分)
五、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全面落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完善对市县、中职学校及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考核办法,加强省、市、县(区)和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建设,强化对市、县(区)政府学生资助制度建设的考核。完善高校奖助学金评选认定办法,调整和充实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推荐和评审专家库,指导高校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完善中职资助政策,规范并逐步统一中职国家助学金发放模式,研究拟定中职学校校内5%资助资金的提取、使用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我省高中毕业后就读中职学校学生的资助政策。加强监督管理,认真受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咨询和投诉。加快推进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全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充分利用全国中职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资助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重视和加强资助政策体系宣传工作。(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