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推动企业深入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与大企业、大公司开展技术、品牌、加工贸易和产业配套合作,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环节和研究开发基地项目,提高产业分工地位,向产业链高端提升。进一步推动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参加境内外重点国际性展会,到境外设立营销网点或生产加工企业,拓展营销网络,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鼓励和引导企业抓住机遇,到境外购买品牌、先进技术,引进研发机构,招引领军型适用人才,或进行控股、参股,借船出海,借梯登高。鼓励企业优化产品出口结构,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引导出口企业从过多依靠外贸市场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重转变,继续发展多元化的国际市场,特别是亚洲、东盟、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
(九)推动企业加快技术工艺改造。在我市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电工电缆、金属板材设备制造、船舶制造等传统产业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重点推广CAD、CAM、CAP、CIMS、PDM等技术,提高企业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新材料、机电一体化、高效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推进传统产业向深加工、精加工、高技术和低消耗、低污染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进一步提高技术改造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提高用于工艺和装备更新改造的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工艺水平,推进生产工艺高端化、智能化、链式化、集约化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工艺,用先进装备、先进工艺生产先进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
(十)推动企业积极实施品牌质量战略。深入推进品牌战略,支持企业争创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促进企业提高品牌知名度。建立品牌产品(企业)培育库,重点选择“专精特新”产品(企业)入库培育,定期公布一批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引导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生产企业拉长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放大品牌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力争每年创成省级以上品牌50件以上,其中国家级3件以上。深入推进“质量兴工”战略,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产业标准、行业标准等技术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力争每年增加企业主导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个以上。推动出口企业积极做好符合国际标准,特别是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有关社会责任、节能、环保、安全、技术等认证工作,获得国际市场通行证,避开各种非贸易壁垒,抢占国际市场。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