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总体设计
《陕西抗震救灾志》设11篇,即总述、大事记、图志、地震灾害、抢险救灾、灾区生活、灾区医疗防疫、社会赈灾、灾后恢复重建、英模人物、附录。全志约100万字。
(一)时间断限。
原则上记述时限为2008年5月12日至2010年12月31日,即地震发生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完成。其中地震灾害、抢险救灾、灾区生活、灾区医疗防疫、社会赈灾和英模人物篇的记述时限为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10月14日。
(二)记述地域。
记述主要地域是汶川特大地震中陕西省受灾地区(以国家和省地震局界定的范围为准),兼及四川、甘肃等相关地区。组织抗灾、救灾、赈灾等工作和活动可以记述灾区以外相关地区(含国际社会)。
(三)总体内容。
第一篇、总述。从总体、全局角度,钩玄提要,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进行总括式的记述,包括汶川特大地震地区震前的自然概貌、人口、经济与社会总情况;地震发生与严重灾情;党和政府领导抗震救灾的坚强领导、周密组织、科学调度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灾区组织抢险;灾民自救与组织救援;防治次生灾害;监测预警;灾民安置与安排灾区生活物资供应;医疗防疫;灾后农业生产恢复;抢修恢复基础设施;恢复学校教育;全国捐款赈灾;国际救援;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产生的伟大抗灾精神;国际社会对我国此次抗灾行动的高度评价等。
第二篇、大事记。采用编年体(适当结合纪事本末体),分月、日记述。按时间顺序,一事一条,记载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中的大事、要事。
第三篇、图志。采用图照与文字叙述、文字介绍相结合的形式,再现汶川特大地震的巨大破坏和震撼人心的抗震救灾现场。包括震前灾区社会生活、主要基础设施、工厂学校、商业集市等;震区分布图、震区地震断裂带等相关地质构造图、航空遥感地震灾害监测图像;地震发生及巨大破坏;党和国家领导人抗灾决策及深入灾区组织抢险救援;国际社会援助等。
第四篇、地震灾害。首设概述,然后横排事类。集中记述震区的地质地貌,本次大地震的成因;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包括人员伤亡、自然环境破坏、生活设施毁坏、基础设施毁坏、生产设施毁坏、文化设施毁坏、村落城镇毁坏、旅游景观毁坏甚至消亡;次生地质灾害;次生灾害调查与防范;监测预警;科技工作者为防震减灾所做的努力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