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指标反映教师与所教学生在数量上的合理配置情况。它既可以反映学生获得的师资资源数,也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负担情况。结合2002年《
教育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教人[2002]8号文)中“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按照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要求降低标准班额”的精神,为满足优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上海比较合理的生师比宜控制在高中13-15:1,初中11-14:1,小学15-18:1,幼儿园10-15:1。
10.学前与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
该指标主要反映学前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从事相应层次教学工作的学历合格程度。学历达标是在一定时期内,对教师合格学历水平的最低要求。按照国家对学前与中小学教师学历的最基本要求,上海学前与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已经达到100%,当前及今后要关注的是提升具有高一层次学历教师的比例。根据《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上海小学和初中新增教师学历全部达到本科水平,幼儿园新增教师全部达到专科水平。到2010年,幼儿园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提高到30%以上,专科及以上占比提高到90%以上;小学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提高到40%以上,专科及以上占比提高到90%以上;初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比提高到3%以上,本科及以上占比提高到95%以上。
11. 高中阶段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
该指标主要反映高中阶段专任教师具有高一层次学历的状况。美国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49.7%(2003年),日本为11.1%(2004年),而上海只有3.5%(2005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上海需要花大力气提高高中阶段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力争到2010年,上海高中专任教师总数中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达到6%以上。
12. 职业学校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该指标反映职业教育的师资质量状况。“双师”型教师,指既拥有教师资格证,同时又拥有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到2010年,上海职业学校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要争取达到30%左右。
13. 中小学教师年培训进修时间
该指标主要反映中小学专任教师每年用于专业发展的时间。目前上海市要求中小学中级及以下职称的教师五年内参加240课时培训,高级职称教师五年内完成540课时的培训。将此要求按两部分的教师人数折算成教师的年人均培训进修时间,到2010年,上海中小学教师的每年平均培训进修时间应达到60课时。
指标(六) 教育信息化水平
该指标主要反映教育系统对信息化社会的适应情况以及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在教育中的应用情况。教育信息化既表现为电脑和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情况,更表现为教师和学生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情况。教育信息化指标具体包括中小学生机比、中小学校园网连通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水平等。
14.中小学生机比
该指标反映学校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水平。根据2003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调查结果,2002年美国公立学校的学生数与联网计算机数之比是4.8。2003年英国小学的生机比达到8,中学的生机比小于6。2003年韩国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与计算机之比分别为8、6.1和5.9。2002年新加坡教育信息化一期规划结束后,所有学校学生与计算机之比达到2:1。至2004年,上海市拥有计算机室的中小学校比例分别为98.4%和99.7%,中学计算机生机比达5.49:1,小学为7.65:1,超过了市政府确定的小学15:1、初中10:1、高中8:1的标准。根据目前信息化推进的趋势,2010年上海市中小学生机比将达到5:1。
15.中小学校园网连通率
该指标反映教师和学生在校获取信息的便捷程度。通过校园网存储、采集、交流教育教学资源,便于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建设校园文化,加强学校与社会沟通。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市教委和各区县政府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硬件配置。到本世纪初,上海各区县学校已基本实现“校校通”的目标。到2010年,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网连通率要达到97%。
16.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水平
该指标主要反映现代信息技术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的作用。目前,教育信息化程度还不高,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中应用仍不充分。衡量信息技术是否有效应用的标准是:第一,学校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第二,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第三,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丰富课程和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教育教学的质量。
指标(七) 学习型城区建设水平
该指标主要反映区县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和终身教育的发展水平,主要包括社区教育网络基本形成,学校和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资源的共享水平,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等。
17.社区教育网络基本形成
该指标主要反映市民接受终身教育机会的充分程度。目前,上海市所有街道(乡镇)都已将社区学校建设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约占全市总人口五分之一的市民经常参加各级各类的学习、培训。学习已逐渐成为市民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区县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乡镇社区学校为骨干,社区内中小学校、居民小区办学点、村民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初步形成含盖文化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老年教育等的终身教育体系。
18. 学校和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资源的共享水平
该指标反映社会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学校资源向社会适度开放,使学校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载体,即要求学校在非教学时间向社会开放其体育场馆、图书馆、教室、礼堂、计算机房等,供社区青少年、儿童和居民使用。上海市的各类学校机构要制定教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具体措施,使教育资源的开放经常化、制度化;第二,城市的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要供学校免费或优惠使用,为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服务。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上海的部分公共文化设施已对未成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但仍有相当部分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由于实行市场化运作,忽视了社会效益。因此,到2010年,力争80%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包括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体育场馆等)免费向学校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