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特色指标部分
指标
| 2010年标准
|
1.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和在以招收农民工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义务教育免费就读比例
| 90%以上
|
2.中小学境外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
| |
3.国际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水平
| |
4.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水平
| |
5.其他自选指标(1)
| |
6.其他自选指标(2)
| |
二、上海教育现代化核心指标
根据指标的敏感性和重要性以及国际通用性,分别确定了10项市级核心指标和10项区县级核心指标,这些指标及其数值将是检测上海及区县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依据。
(一)市级核心指标(见市级指标体系的粗体部分)
1.中小学校合理布局程度
2.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3.中小学校园网连通率
4.高校境外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
5.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基本形成
6.义务教育完成率
7.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
8.高校科技论文被国内外引用数
9.学生学业水平
1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二)区县核心指标(见区县级指标体系的粗体部分)
1.区县内学校合理布局程度
2.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政府财政支出比例
3.校舍建设达标学校的比例
4.学前与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
5. 中小学校园网连通率
6. 社区教育网络基本形成
7.义务教育完成率
8.学生学业水平
9.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10.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
三、关于指标权重和评测方法的说明
本指标体系对一级指标赋予了权重(总权重100分),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权重的赋值可根据各区县的情况确定,但权重赋值时要突出核心指标的权重。
指标标准实现程度的评测,采用刚性指标和等级判据评估方法。刚性指标采用统计数据加以评测;软性指标采用等级化描述加以评测(如: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
四、上海教育现代化市级指标体系的说明
指标(一) 教育布局、结构的合理程度
该指标主要反映上海教育与现有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也从宏观层面反映全市教育事业规划的科学、合理程度。教育的布局与结构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起点与背景,合理的教育布局与结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与保障。教育布局合理主要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分布应能满足一定居住区域内适龄青少年就近入学的需求;结构合理一是指高校的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能满足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指高普职成以及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该指标主要包括中小学校合理布局程度、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合理程度及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等内容。
1. 中小学校合理布局程度
该指标主要反映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满足居民子女就近入学需求的程度。按照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规定,每五千人住宅小区建设9个班级幼儿园一所;按照《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每2.5万人口住宅小区建30班规模小学一所;每2.5万人口住宅小区建24班规模初中一所;每5万人口住宅小区建24班规模高中一所。
2.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合理程度
该指标主要反映本市高等学校学科层次和布局结构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契合程度。在未来几年中,上海要通过积极推进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和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引导高校围绕自身定位和发展目标做好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深化学校内涵建设;通过进一步对全市高校重点学科规划、建设的宏观调控,构建并完善国家、市、学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一流大学发展,形成全市高校学科错位竞争、协调发展的局面。
3. 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该指标主要反映高普职成以及公办与民办教育之间比例的合理程度。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包括合理规划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及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的比例、规模,完善国民教育与终身教育两大教育体系的结构建设,建立两大教育体系相互贯通的立交桥,形成服务于全市各个年龄阶段市民教育和学习活动的平台。
合理配置普职学生比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内容。上海目前把这一比例定为6:4,并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而加以调整。
本市民办教育在促进其内涵发展的前提下,与公办教育的发展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到2010年,学前教育应注重规模发展与存量调整相结合,允许和鼓励对存量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改造,使得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30%左右;义务教育阶段以政府办学为主,引导民办小学和民办初中办出精品、办出特色,民办小学和初中在校生比例在10%左右;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参与举办有特色、可选择的民办高中,民办高中在校生比例在15%左右;鼓励民办高校注重内涵发展,支持有条件的民办高校做大做强,使民办高等校在校生比例达到20%;创建规范有序的民办非学历教育市场,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承担的在职人员培训率达到一个全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