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滴度≥8,进行红细胞凝集抑制(HI)试验;HA滴度
若传1~2代后,HA滴度仍
(2)红细胞凝集抑制(HI)试验
HA试验完成后,用国家流感中心每年提供的抗A(H1N1)、抗A(H3N2)、抗B(Victoria系)和抗B(Yamagata系)4种标准参照血清,进行红细胞凝集抑制(HI)试验,确定病毒的型别和亚型,进行HI试验时,需同时进行4种标准抗原对照。
(3)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完成病毒鉴定后,当天将鉴定结果录入“中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中流感/人禽流感监测病毒分离、鉴定结果登记一览表见(表四)。
七、流感暴发疫情监测
(一)暴发疫情定义
1.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定义:在某一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如村庄、学校、幼托机构、敬老院、工厂、公司、工地等集体单位),一周内,出现30例及以上,或集体单位中10%以上的聚集性流感样病例。
2.流感暴发疫情: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分类标准进行判断。
(二)暴发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1.疫情发现
(1)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现本地区在某一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如村庄、学校、幼托机构、工厂、公司等集体单位),短时间内出现较多聚集性的流感或流感样病例,要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主动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联系,建立学校、幼托机构流感或流感样病例聚集性发病的报告渠道。各级各类学校指定的负责本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专人或兼职教师一旦发现暴发疫情苗头,应主动向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
(3)在当地流感流行季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开展主动监测,以早期发现暴发疫情。
2.疫情报告
(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流感或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后,要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并在接到疫情报告后尽快应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首次报告。
(2)在暴发疫情调查处理的过程中,根据疫情进展情况,及时在首次报告的基础上进行进程报告,在暴发疫情结束后,尽快进行结案报告。
(3)符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中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的流感暴发疫情,则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报告。
3.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事件类别、事件名称、报告单位、事件波及人口数、首次报告时间、疫情发生地、是否发生在集体单位(学校)、首例病例发病时间、末例病例发病时间、分年龄组发病和死亡数、标本采集信息、疫情性质等,具体见“流感或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见表5)。
(三)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认真做好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根据本地实验室的能力,开展实验室检测工作,尽快明确疫情性质。不具备实验室检测能力的疾控机构,应按规范积极采集标本,送具备相应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检测。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的同时,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1.流行病学调查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流感或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后,要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参考“流感或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
2.标本采集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暴发疫情病例标本的采集。
(1)标本采集
采集发病3天内病例的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咽漱液和鼻洗液标本。
(2)标本的运送
采集人员填写“流感/人禽流感监测病例标本原始登记送检表”(见表2),并将标本送至能开展相应检测的实验室。
快速检测的标本,可在现场进行检测,或送至具有流感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疾控机构实验室进行检测。
用于病毒分离和RT-PCR检测的标本采集后应在4℃条件下,24小时内运送至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未能24小时内送至实验室的,应置-70℃或以下保存。
(3)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接到标本后,24小时内将“流感/人禽流感监测病例标本原始登记送检表”(表2)录入到“中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的“流感/人禽流感监测病例标本登记一览表”(见表3)中。
3.实验室检测
(1)实验室检测的目的
①核实暴发疫情的实验室诊断,明确是否为流感暴发。
②自暴发疫情中分离到流感病毒,对其进行抗原性和基因特性分析。
(2)实验室检测方法的选择原则
①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中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流感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RT-PCR检测和病毒分离培养。其中流感快速检测和RT-PCR检测可用于早期、快速的实验室检测。
②具备流感快速检测和RT-PCR检测条件的地区,可选择这两种快速检测方法,尽快明确疫情性质。不具备流感快速检测和RT-PCR检测条件的地区,应尽量采集标本,送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进行流感病毒分离鉴定。
③无论是否进行流感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和RT-PCR检测,都应进行常规的流感病毒分离鉴定。尤其是流感快速检测和RT-PCR检测阳性的标本,应尽量分离到流感病毒。
(3)流感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
流感快速诊断试剂盒可检测流感病毒的NP抗原和M1抗原,用于暴发疫情中病例咽、鼻拭子或含漱液标本的快速检测。可在30分钟内提供检测结果,初步判断疫情性质,可在现场中使用。但是这种快速检测比病毒分离培养或RT-PCR的敏感性低,无法确定流感病毒的亚型,部分试剂盒不能区分A型或B型流感病毒的感染,无法获得毒株及其分子生物学和抗原特征的信息。
(4)RT-PCR法和Real-time PCR法检测病毒核酸
RT-PCR法和Real-time PCR法是检测流感病毒核酸的方法,能检测出非常低水平的流感病毒的核酸,不管病毒是否具有活性均可进行测定。可选择区分流感病毒的A型通用引物、B型引物和能区分A型流感病毒不同亚型的引物同时进行试验。
(5)病毒分离鉴定
病毒分离鉴定是流感实验室诊断中最常用、高度敏感、最准确的方法之一,所分离到的病毒可长期保存,并进行抗原性分析。因此在暴发疫情中,常规用于实验室检测,具体内容同流感样病例的病原学监测。
(6)检测结果的报告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流感实验室,接到标本后,进行相应的流感快速检测、RT-PCR和Real-time PCR检测,完成试验后,24小时内分别将检测结果录入到“中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的“流感暴发疫情快诊试剂盒检测结果一览表” (见表6)和“流感暴发疫情核酸检测结果一览表”(见表7)中。病毒分离鉴定的结果录入到“流感/人禽流感监测病毒分离鉴定结果登记一览表”(见表4)。
4.疫情控制
(1)隔离病人
发现疫情后,应早期对病人采取居家休息、单独呼吸道病房治疗等方式进行隔离,因地制宜,就地适当隔离。
(2)对症治疗和防并发症
对病人治疗一般采用对症疗法,发病早期(48小时内)可服用抗流感病毒药物,严重患者如严重肺炎,呼吸极度困难,高热不退等需住院治疗。防治并发症主要应防止流感病毒性肺炎和细菌性肺炎,尤其对年迈体衰者或伴有心血管,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者或婴幼儿等流感高危人群,由于流感或其它合并症可造成该人群死亡,故应特别注意加强治疗护理。
(3)其它控制措施
一般采用综合性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易感人群进行健康宣传教育,讲究卫生,注意体格锻炼和营养,避免接触病人,尽量不去公共场所等。
对尚未暴露的年迈和健康状态差,尤其患慢性病的病人,必要时可采用流感疫苗接种,但疫苗接种在2周后才能产生保护性抗体,而且存在暴发毒株与疫苗株是否匹配的问题。因此在暴发初期,对这部分高危人群,尤其是对疫苗过敏者或可能已被感染(如密切接触病人)者,应及时(48小时内)服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4)停课、停业
根据疫情规模,必要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停工、停业、停课等紧急措施,控制疫情的进一步扩散蔓延。
5.疫情性质的判断原则
(1)暴发疫情的性质应结合病例的临床表现、病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2)单个病例按照流感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3)仅有单个或少数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阳性,对暴发疫情的性质判定应慎重。
(4)多数或较大比例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均阳性,且病毒型和亚型结果一致,可明确暴发疫情的性质。
八、人禽流感监测
禽流感作为一个新发传染病,目前人类对其认识有限,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进展,人禽流感诊断标准、监测内容、方法、时间和范围将做进一步修改、完善。
(一)人禽流感监测启动
1.启动条件
发生以下三种情况之一,相关地区应立即启动人禽流感监测工作。
(1)发生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2)出现人禽流感待查病例、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
(3)与我省接壤的其它国家或地区在边境地区发生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或人禽流感疫情。
2.当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规模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分级标准时,按照《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启动相应的应急反应。
(二)监测范围确定的原则
1.发生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后,在当地农业部门划定的动物疫区范围所涉及县(市、区)开展监测工作。
动物疫点:将病禽所在禽场(户)或其他有关屠宰、经营单位划为疫点;散养的,将病禽所在自然村划为疫点。
动物疫区:以疫点为中心,将半径3公里内的区域划为疫区。
2.人禽流感待查病例、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与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有明确联系,同样在动物疫区范围所涉及的县(市、区)开展监测工作。
3.出现2例及以上人禽流感待查病例、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经调查病例间有流行病学联系、存在可能的人传人证据时,在病例发病前10天至隔离治疗(或死亡)期间,曾经居住、工作、生活、学习、诊治所涉及的县(市、区)开展监测工作。
4.与我省接壤的其它国家或地区在边境地区发生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或人禽流感疫情,相关地区可在与其相邻的边境县(区)开展人禽流感监测工作。
(三)监测时限
1.发生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后,监测工作自当地农业部门处理完动物疫情、所有密切接触者解除医学观察后,持续10天。
2.出现人禽流感待查病例、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后,监测工作自最后一例病例被隔离治疗(或死亡)、所有密切接触者解除医学观察、疫区处理结束后,持续10天。
3.与我省接壤的其它国家或地区在边境地区发生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或人禽流感疫情,相关地区的人禽流感监测工作可在境外疫情平息后持续1个月。
(四)监测对象
1.密切接触者
①饲养、贩卖、屠宰、加工、诊治病死禽的人员;
②捕杀、处理病、死禽,未按相应规范采取防护措施的人员;
③接触病、死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或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环境的其他相关人员。
③与隔离治疗前的人禽流感待查病例、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共同生活、居住,护理过病例,或接触过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和体液的人员。
2.人禽流感待查病例、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
按照人禽流感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五)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
1.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观察期间不限制其活动。
2.告知其禽流感的临床特点、传播途径及相关防治知识。
3.观察期间,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医疗卫生人员每日对密切接触者测试1次体温,了解其身体健康状况,每日填写“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原始登记表”(见表8),并按“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每日统计汇总表”(见表9),上报到辖区县级疾控机构。由县级疾控机构每日录入到“中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
4. 对密切接触者中出现异常临床表现(发热,或咳嗽、咽痛等症状)的,按照人禽流感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治疗。
5.当出现人禽流感待查病例、可能或实验室确诊病例,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示病例之间存在流行病学联系或人传人的可能时,对其密切接触者应进行隔离医学观察。
(六)人禽流感待查病例的监测
1.病例报告
(1)人禽流感监测启动后,监测范围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接诊流感样病例和肺炎病例时,要详细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严格按照人禽流感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一旦诊断为人禽流感待查病例后,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立即登陆“中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报告内容见“人禽流感待查病例调查表”(见表10)。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应以最快方式报告本行政区域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接诊流感样病例和肺炎病例时,一旦病例具备相应的流行病学史,诊断为人禽流感待查病例,无论是否在监测范围或时限内,都应立即报告。
2.隔离治疗
人禽流感待查病例诊断后,立即送当地定点收治医院,置单间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医院内感染控制措施,直至病例被排除。
3.流行病学调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人禽流感待查病例后,立即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根据初步调查结束,对“人禽流感待查病例调查表”(表10)的内容进行审核。
4.标本采集
医疗机构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采集病例标本,采集人员要按照《禽流感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指导原则》做好个人防护。在现场采集样本的同时,填写“流感/人禽流感监测病例标本原始登记送检表”(表2)。
(1)标本采集种类
病例的咽、鼻拭子或含漱液、血清以及死亡病例的尸检肺组织、气管分泌物。
(2)采集标本时间
①咽、鼻拭子或含漱液在发病后1~7天采集;
②急性期血清在发病后7天内采集,恢复期血清在发病后2~4周采集;
③尸检标本尸检时采集。
(3)标本的运送
所有标本应在医院采集,一式二份,其中一份单独保存,以备复核。标本应在4℃条件下,尽快(24小时内)送至能开展相关检测的实验室,用于病毒分离的标本若不能在24小时内送达,则应尽快在-70 ℃以下保存。血清标本可暂冻存在-20 ℃以下冰箱。
实验室工作人员接到标本后,24小时内将“流感/人禽流感监测病例标本原始登记送检表”(表2)录入到“中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
5.实验室检测
(1)RT-PCR和Real-Time PCR
具备相应资质疾控机构的流感实验室,接到标本后,首先应用RT-PCR或Real-Time PCR,对禽流感待查病例的咽、鼻拭子或含漱液,死亡病例的尸检肺组织、气管分泌物等标本,进行禽流感病毒核酸的快速检测。
(2)血清学检测
具备相应资质疾控机构的流感实验室,接到血清标本后,进行如下实验:
①应用禽流感灭活病毒,对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清,进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②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里,应用禽流感活病毒,对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清进行微量中和试验。微量中和实验须5-10天内完成。
6.诊断与排除